第1647章 我有个大胆的想法(第2页)




    针刺:钢针穿透国产电池包单体瞬间,电压骤降,被刺单体迅速失效隔离,包体温度仅小幅上升,无热蔓延。钢针刺入Lg电池包单体后,如同点燃了引信,被刺单体在数秒内剧烈喷发火焰并引燃相邻单体,火势迅速蔓延至整个模组。



    挤压/火烧:国产电池包在30%挤压变形下结构保持相对完整,无内部短路迹象;模拟碰撞后火烧实验中,火焰主要灼烧外壳,内部升温缓慢,未失控。Lg电池包在挤压下内部短路起火;火烧实验中,火势迅速侵入包体,引发猛烈爆燃……



    ……



    测试结果对比悬殊,触目惊心。



    高清摄像机忠实地记录下了Lg电池包在针刺和火烧中剧烈燃烧、浓烟滚滚的画面,与国产电池包在同等严苛条件下相对“隐忍”的表现形成了强烈反差,引发视频评论区瞬间爆炸。



    不过,这却并不只是一次对Lg化学落井下石的行为。



    因此测试结束后,视频并未马上结束。



    张韬院士站在布满传感器数据的屏幕前,进行了关键性的解读。



    “测试结果非常清晰,”他指向Lg电池包在各项测试中的温度曲线和电压曲线,“问题并非出在Lmfp或nmC材料本身,也并非电极材料存在固有缺陷。真正的核心问题在于——电池包内部单体电芯之间存在的严重电压不一致性,而能力不足的电池管理系统又进一步放大了这种缺陷。”



    他调出了从事故车后台数据中提取的关键图表和实验室复现的数据:



    “请看,在Lg的这个电池包中,即便在循环次数并不高的情况下,不同单体电芯之间的静态开路电压差值,在某些工况下可以高达47mv。”



    “这种不一致性会在充放电过程中被急剧放大,导致部分单体过充、部分单体欠充。过充的单体加速老化、产气、内阻增大,形成恶性循环。而他们的Bms,似乎未能有效识别和补偿这种基于材料特性产生的细微偏差……”



    “……”



    什么叫花式打脸呐?



    安装在特斯拉汽车上的Lg电池包出了问题,而原因竟然是被几千公里之外的连海物化所给曝光出来的。



    这场公开且直观的对比测试,以及张韬院士权威的解读,很快随着网络,以及部分利益相关方的推波助澜,传遍全球。



    两家企业之前所有的技术辩解和推诿,被瞬间击得粉碎。



    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测试结果,自媒体平台上,#voltage imbalance#(电压失衡)和#Bms failure#(Bms失效)成了分析事故原因的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