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7章 我有个大胆的想法

对于美国股市的波动,华夏方面并不打算迅速做出什么反应。

但Co-C-hBn材料,以及新能源产业是华夏近些年发展的重中之重。

无论是从稳固国内消费者信心,还是从抢占国际舆论优势的角度看,都不能继续沉默下去。

因此,仅仅一周后,连海化物所官网、官方认证的海外社交媒体账号,以及全球知名的预印本科学平台arxiv,就同步发布了一份标题醒目的中英双语视频报告:《Co-C-hBn电极材料安全性对比测试报告:科学的事实》。

视频制作精良,数据呈现专业清晰,如同一场面向全球的科学审判。

镜头首先扫过恒温恒湿的先进电池测试实验室。

所长张韬院士亲自坐镇,而在他面前,摆放着两排已经拆去外壳、内部结构清晰可见的电池包。

一一排是引发全球风暴的特斯拉model2015上使用的Lg化学Lmfp-nmC电池包。

另一排,则是由华夏某头部电池厂商生产、使用国产Co-C-hBn正极材料的电池包。

一场面向全球直播的、公开透明的对比测试即将开始。

测试项目清单被投影在大屏幕上:过充(125%soC)、过放(0%soC)、外部短路、针刺(φ8mm钢针)、挤压(30%形变)、高温存储(85°C,48h)、以及模拟碰撞后的火烧试验。

每一项测试都将实时监测并记录电池包的电压、电流、温度变化曲线。

“各位同行,媒体朋友,公众朋友们,”

张韬面对镜头,声音沉稳有力:

“近期,围绕新型电池材料,以及部分品牌电动汽车的安全事故,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诸多讨论,其中不乏误解和混淆,连海化物所作为Co-C-hBn类材料的研制方,有责任以科学、客观、公开的方式,正本清源。”

他没有直接点名特斯拉或Lg,但指向性已经不言而喻。

“今天,我们将对两款不同技术路线的量产动力电池包,进行一系列严格标准化的安全性测试,关注的重点在于材料体系本身的安全性边界,以及在极端滥用条件下电池系统的整体表现,让数据说话……”

“……”

一系列叠甲和免责声明之后,测试正式开始。

过程紧张而有序。每一项测试都如同一次公开的审判。

过充/过放:国产Co-C-hBn电池包在超过安全阈值后,Bms精准切断电路,温度虽有上升但迅速稳定,无起火爆炸。Lg电池包在过充末期电压剧烈波动,单体温度飙升,虽未起火但出现明显鼓包变形;过放后静置时,一个模组自发放热升温至临界点,触发安全阀泄压喷出高温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