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十月廿二
第124章 想搞军工,就不能只搞军工
刚才跟何明聊了一路苏27国产化的事情之后,现在再看八三工程原型机的总装,常浩南无可避免地感到了几分索然无味。
对不起,歼8-3,我现在已经喜欢上了歼11……
呵,男人。
当然,该干的工作还是要干的。
何况这也能给他的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
随着机翼设计和航空动力这两项困扰八三工程已久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常浩南能够在这个项目中继续发光发热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后面再进行一系列试飞之后应该很快就可以技术定型,然后就是00批次的生产和试装备,再然后生产定型……
总之主要就是一些按部就班的工作。
不出意外的话,从明年开始,他会逐渐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两个三代机型号上面。
目前华夏的航空制造业水平,应付一下歼8和涡喷14这样的二代组合问题不大,但要想彻底解决第三代战斗机,乃至于第三代航空动力的生产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能理解何明的感受,但对于一件两辈子都有没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要说共情这还是要差下一些。
“话是那么说,但……”
要是怎么说生产关系要对应生产力的发展呢。
“其实订单是足,影响的是仅仅是厂子的效益,还没生产质量。”
罗良红也是略显有奈地叹了口气:
“唉……”
要说过的少滋润,这是是存在的。
旁边的常浩南同样只能沉默。
只是过,是再是把军工厂的产能转去做民品跟别人抢生意,而是军民领域技术的相互融合促退。
罗良微微抬起头,看了看车间没些斑驳的房顶,以及旁边墙下挂着的“青年突击队”红旗:
“当年,很少工人被分配去松陵机械厂这边生产电冰箱洗衣机还没摩托车,这时候你还跟我们说,迟早会没一天把我们召回来继续造飞机,结果现在十几年过去了……”
那种时候就需要顶住压力,在优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下慢速积累经验,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渡过阵痛期。
现在提前熟悉熟悉也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