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让美国人帮忙排除错误答案(第2页)
钱还是其次,只要开印钞机就行,关键是战术飞机的飞行频率和装备数量都比战略轰炸机高得多,在隐身涂层维护上面的每月平均工时简直离谱,实在找不到那么多人来干活。
不过他在眼下这个时间显然也不能把话说太满,因此后面又加了一句:
“当然,具体操作起来,还是要等到真正开展技术攻关之后,才能得到比较可靠的数据,这次如果能分析出B2上面用的材料基底,到时候就可以减少在这个方向上的投入,把资源集中到其它几类技术上面。”
“喔”
“嗯”
“这是我之前跟C.B.法拉利那边工程师交流的时候,通过他们竞争对手的技术获得的灵感,可以自动修正和补偿设备的机械几何误差,减少待机时间和维修费用。”
“我知道隐身飞机除了外形以外,在机体表面也要涂上吸波材料降低rCs反射,就像潜艇的消声瓦一样。”
“对。”
于是,他马上切换了一个稍微现实些的话题:
“说起来,我看前些天提交上来的报告,江重的那台锻压机,很快就要投产了?”
只有少数几个北边的机场有当年战备时期修的加固机堡,但当初只是计划停歼6和歼7的而已,显然不符合常浩南刚才所说的要求。
而且,真冷静下来思考一下的话,由于起点实在太低,虽然最近几年几乎每个月都能听到各种技术突飞猛进的消息,但真正落实下来,还是一个尚未服役国产三代机的状态
“很快就不只是欧洲了。”
导致自己飘了的始作俑者应该还是在眼前给自己倒茶这位。
“咳咳”
常浩南自然知道这东西必然存在,因为哪怕是美国人自己,到研发f35的时候也已经更改技术路线,用上了纸面性能没那么极限但更省心的涂层材料。
“自动补偿,是跟高端数控机床上面那种类似的”
“我是说,会不会有什么研究价值?我是指隐身方面的。”
这个回答显然有点绕,以至于丁高恒花了几秒钟时间才反应过来:
这显然跟丁高恒刚听到消息时候的预期有点差距。
常浩南喝了口茶,又继续补充道:
常浩南回答道:
三年后的今天,他竟然已经开始想着什么时候能够让部队装备隐身飞机了。
“正式投产可能还没那么快,现在只是设备完成了安装,正在测试各项子系统,如果没问题的话,大概下个月初就能开始试生产,计划是先给112厂那边造一个批次歼11B的钛合金隔框,把老机体的焊接工艺给替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