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6章 豪华的审稿阵容(第2页)

 

《任何一个单连通的,闭的三维流形一定同胚于一个三维的球面》

 



 

他刚还在思考庞加莱猜想的证明问题,结果现在就来了篇论文,说已经证出来了?

 

“这是哪个出版社收到的投稿?”

 

在查看具体内容之前,汉密尔顿几乎是下意识地问道。

 

怀尔斯看了看身边的阿拉什,然后摇摇头:

 

“不是哪个出版社,是arxiv网站,或许你应该也听说过。”

 

“这我当然知道,文档左上角还标着网站的网址呢。”

 

汉密尔顿指了指电脑屏幕,然后继续道:

 

“我的意思是,作者在把文章挂到arxiv的同时,总要向某个杂志社投稿的吧?”

 

一阵沉默。

 

显然,并没有人能给出回答。

 

这样一篇论文出现在arxiv上就已经很不正常了,后面再发生点其它更不正常的事情也很正常……

 

汉密尔顿只好把文档往下翻。

 

然后,就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不是佩雷尔曼,而是常浩南。

 

大概半年之前,他就在给《数学年刊》审稿的过程中看到过这名作者的文章。

 

汉密尔顿甚至还能清晰地记得那篇文章的内容。

 

其中一个结论便是,利用里奇流完成的拓扑手术,可以用来构造几何结构,从而把不规则的流形变化为规则的流形。

 

那个结论,对于他在学术圈中的地位,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而既然上一次常浩南就选择了数学年刊进行投稿,那这一次,哪怕是按照惯性,继续选择数学年刊似乎也应该是很合理的……

 

汉密尔顿甚至想直接掏出手机,给米凯尔·拉格斯泰特打个电话,询问是否有这么一篇文章投稿。

 

不过最后还是忍住了。

 

一方面,毕竟都是学者,还是要矜持一些。

 

更重要的是,他现在已经看到了这篇论文。

 

而出版社,无论是哪一家,都显然还没看到。

 

否则这么大的事情,早就该直接联系所有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了。

 

这意味着,相比于约翰·摩根、布鲁斯·克莱纳、瓦伦丁·贝纳胡等同行,他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等某个编辑看到,再找人审稿的时候,他作为几何拓扑学路线的代表人物,又比别人更早看到论文。

 

大概率可以作为审稿团队的主导。

 

没必要节外生枝。

 

抱着这样的想法,汉密尔顿重新把注意力放回到电脑屏幕上。

 

搞学术就是这样,论文作者只需要埋头科研就够了,而审稿人要考虑的事情就多了……

 

然而,没过多长时间。

 

汉密尔顿的笑容逐渐僵在了脸上——

 

尽管在摘要和介绍中多次提到了里奇流,甚至引用了他当年把里奇流引入到拓扑学中的成果,但是……

 

又不太一样。

 

“怎么样,汉密尔顿教授?”

 

看着脸上表情变幻莫测的汉密尔顿,怀尔斯开口问道。

 

“不对劲……”

 

汉密尔顿喃喃道。

 

怀尔斯一愣,还以为是对方已经发现了论文里面的错误:

 

“唉……果然还是有问题么……”

 

虽然算是意料之内,但总归还是有点惋惜。

 

一来是没能真的见证历史。

 

二来是没能看到七大数学难题现场变成六大的乐子。

 

然而,汉密尔顿却摇了摇头:

 

“不是论文有问题。”

 

三道疑惑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他。

 

“是我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