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开会商议(第3页)

 无论是庞知县还是县中官吏、乡绅以及府衙内的杂役,听闻这话的时候脸上俱都露出惊喜交加的神色。

 自赵福生离去后,笼罩在万安县镇魔司内的阴影随着她这句话一下就消散了。

 此时的赵福生是万安县当之无愧的掌权者。

 从她掌控万安县镇魔司以来,她已经连办了六桩大案,且她此时状态稳定,神情温和,并没有露出因为连办鬼案而导致自身驭使的鬼物失控的趋势,这无疑是令得庞知县等人更加的信服。

 众人簇拥着她下马车,当车内蒯满周也跟着下车时,范必死愣了愣,但并没有多说什么。

 蒯满周跟在赵福生身边,望了望四周,随即拉住了赵福生的手。

 赵福生并没有将她甩开,而是牵着她,在门口站了半晌。

 “大人在看什么?”

 张传世跟在她身后,见她驻足不前,小声的问了一句。

 说话时,他的目光顺着赵福生的视线看去,见她的眼神落到了镇魔司的门牌坊上。

 此时正值酉时三刻(下午17:45左右),日头偏西,夕阳的余晖落到了镇魔司大门牌坊上,照出上面三个大字:镇魔司。

 这个招牌比以往似是要更亮一些,仿佛上面的蒙尘被擦净。

 张传世的喉结滑动,目光闪了两下,正欲说话,赵福生似是与他闲话家常:

 “老张,当初你抱着账本来要债,想要的就是这块招牌吧?”

 张传世心神恍惚,听闻她说话,下意识的就点头:

 “是——”

 话一说出口,他随即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心中如掀起惊涛骇浪,立即脸色就变了,拼命的摇头:

 “不是,大人说笑了,我拿这招牌来干什么?不是!不是!”

 心虚的人话总是特别的多。

 赵福生笑了笑:

 “不管你是不是,反正万安县的这块招牌是取不走喽。”

 她说完这话,才牵着蒯满周进府衙,不再与张传世多说。

 众人跟在赵福生身后进大厅。

 听到她再办完了鬼案,大家都感到十分兴奋,以庞知县等人为首,张罗着要在县中酒楼预订席桌,为赵福生接风洗尘。

 县中士绅对赵福生信心十足,且见她状态稳定,都异常开心。

 赵福生经历了这一桩鬼案,身体倒不是十分疲倦,可精神却觉得累。

 但她不愿拂逆了众人热情。

 如今万安县的现状,也确实需要一些庆贺调动县城中众人的热情,因此她并没有拒绝,而是任由于维德等人商议置办席桌之事。

 她知道范必死肯定好奇这一次鬼案始末,因此吩咐范无救口述此次鬼案,由范必死记录。

 将其他人暂时打发去做各自的事后,她招了庞知县及其师爷,还有古建生一起前往另一侧偏厅说事。

 “这一次郑河让你一共押送了多少黄金前来?”

 赵福生一坐定后,便开门见山,问起了古建生此行运送的钱财。

 “大人之前在宝知县办了案子后,当地徐雅臣及众乡绅加郑副令在内,一共认捐了三万四千两黄金。”

 古建生听闻她说起正事,也跟着神情严肃:

 “郑大人对大人的事一向很放在心上,因此搜罗了自己所有的身家,连带向帝京的家人也发了信函请求筹款,这一个半月中,一共筹集了6000两黄金,加士绅们一共筹集了7000,因此总共押运了1万3千两。”

 他说道:

 “除此之外,还预备了一部分价值一万两的米粟稻谷,用以抵债,不知大人允不允许。”

 赵福生听闻这话,脸上露出笑意,点了点头:

 “当然可以。”

 她看向庞知县:

 “如今县里人口不多,郑河送来的米粟稻谷,可以留一部分用以填充县里库存,多余粮食可以变卖出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庞知县听闻这话,愣了一愣:

 “卖去哪里?”

 县中如今人口不多,这两个月县中刚收了一批税,还没有归入府库,宝知县如果再运送来价值一万两金的稻谷米粟,那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万安县中的米粮商贩本身就所剩不多,都是一些老熟人,收来收去,不就是左手腾右手吗?还不如以赵福生的名义令这些士绅捐银子。

 “可以卖到外县去。”

 赵福生答道。

 金银虽好,可在这样的世道中,粮食始终才是百姓根本,也是硬通货币之一。

 郑河这一次除了送来金银之外,还送来粮食,可见是有意要讨她欢心。

 “外县?”庞知县愣了一愣:

 “如果是这样,不如请郑副令帮忙将粮食换成金银,岂不是更方便?”

 “不一样。”

 赵福生摇头:

 “到时可以雇佣人手送出去,这也是与外界商人往来的契机。”

 万安县被朝廷放弃后,许多商户及士绅早就嗅到了味道,相继抛弃了这里。

 就算赵福生走马上任后连办了数桩大案,使得此地鬼案频的情况得到了稳定,可消息未必外传,就是传扬开来了,人家也不一定相信。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但如果以经商贸易的方式与外界交往,会降低一部分商人的戒心,一旦商贸往来,自然会带来人口的流动性。

 “雇佣人手也是为百姓提供一份养家糊口的出路,杜绝一部分人作奸犯科的冲动与可能。”

 赵福生想起蒯良村惨案的缘由。

 这桩案子是典型的由环境、人为因素导致的厉鬼复苏,再致使村子被尽屠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