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烟火33(第2页)
然后将这一片用矮墙围起来,像是个大市场一样,立个牌子,这就起来了。自从弄好之后,是公社另一个繁华又热闹的地段。
一路小声说着话,到家得时候饭都好了。
炕上放了许多的书,是省城寄来的。
金寿递了过去,“妈,还有你一封信!我去取的时候刚到,顺便叫我捎带回来了。”
信?
桐桐接了过来,信封上是电影制片厂地址。
她亮给四爷看了,四爷:“……”这怕不是把名声闹大之后,发酵到现在,被电影制片厂给注意到了?
桐桐把信打开,看了一遍,还就是那么个意思。制片厂的编剧认为这是个非常典型的事例,想把这个故事改编成剧本,拍摄成电影。因为都是有原型的,也希望听听自己的看法。如果觉得可行,她希望能来见一面,深谈一次。
桐桐就笑:看!王翠枝,全国都将知道你。
电影这个载体在而今太受欢迎了,只要有新电影,那必然是万人空巷。
她饭也不吃了,亲自给对方回信,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并且表示非常欢迎对方的到来。
人家属于出公差,来了有公社接待。桐桐就见到了一位女编剧,叫沈惜。
沈惜看着眼前的林桐,便笑了:“跟我想象的一样!你的演讲稿我看了,我从文字里读出了铿锵的力量,所以,林桐就该是这个样子的。”说着,就慎重的介绍,“你好,我叫沈惜,很高兴认识你。”
“你好,我叫林桐!很荣幸。”
两人说深谈……所谓的深谈其实就是随行。沈惜在观察林桐,看到了她生活的点滴,看到了她处理工作的游刃有余,看到了她的工作日记。
但最叫她有触动的是,她跟丈夫的相处,点滴中看到夫妻本来就该有的样子。
最叫她动容的却是对孩子的教育,她把孩子教养的很好,儿女真没有不同。
为此,她还专门去了她成年的子女工作的地方,从侧面去打听她的子女都是什么样的人。
在她大女儿工作的地方,她尝到了爽口的酸辣萝卜皮。
“师傅,你们这个萝卜皮腌的好吃,哪个师傅做的?”
“又想借我们的人,是吧?金师傅被纺织厂的食堂借去两天,给他们泡个汤底就回来。”
“这个金师傅怎么有这么好的手艺?”
“听说她娘家妈以前是省城的,说啥看当年一个腌菜铺子的大娘这么做过,后来想起了试着做了,确实好吃……这可是我们经理特招进来的。”
哦!靠手艺吃饭。
紧跟着她去了金福的单位,拿着工作证明,领导很热情。说起了金福,“是个在青工里很有威信的小伙子,也是学习最勤勉的。我们公司派人去总公司去培训,大家都推荐他,他刚学习回来,正给青工做技能培训……”
在会议室外面,能看见一个高大挺拔的小伙子站在一个移动黑板的前面,一边摆弄水龙头,一边讲解。
黑板上是一串串的数据,都是水龙头和水管的型号。
了解了情况,又去了城东街道办,路上看见有人拎着个石灰桶用刷子在墙上写字,字体规范漂亮,写的都是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