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无人生还




                秦景的说法和段晓棠大同小异,南衙的战报说他们是“犁”过去的,半点不掺水。



    在东莱联军加入战场之前,杨胤简直是历代权臣造反的“正面典型”,卡时机、宣志向、高门士族云行景从,周边城池纷纷附逆……形势不是小好,是一片大好。



    然后久攻洛阳不下,被拖慢进程,惨遭几路大军围攻。



    哪怕李君玘在洛阳指出,杨胤实际是初次上阵,但他的表现,足可以横压当世九成以上的武将。



    所以他往日的高傲,不是全无来由。



    林婉婉不知潼关外的“焦土”惨像,仅以身边参加的各种白事葬礼而言,亦可知战况激烈,。



    林婉婉:“他这样权势身家,搞政变不好么,非得搞兵变?”前几朝有现成例子。



    牵连几十万人,照段晓棠的说法,齐地、中原、河东都烂了。



    祝明月:“政变走不通,才起兵。”



    大吴事实上的都城有两座,西京长安东都洛阳。



    洛阳是新都,一水儿被皇帝新提拔起来的官员,不管能力如何,大体是偏向皇家的。



    长安势力盘根错节,杨胤的根基也雄厚,但最为重要的军权不在他手里。



    哪怕吴岭身死,能鼓动几个左卫站在他这边,但右卫和北衙不会听从。



    其他高门也不会附逆,仅以白家举例,时人重亲戚,皇位上坐的是他家表亲,还是没干系的旁人,意义决然不同。



    皇帝提拔亲戚,不是幸进,叫有人情味。



    不过有些问题,秦景也看出来了。



    秦景:“地方大营和南衙军风格、号令皆有所不同,作战之前需得仔细斟酌。”



    东莱联军之所以一路能大致上和和气气走过来,全因他们利益一致——要灭了杨胤。



    孙文宴和江南大营被杨胤污蔑谋反,必须得正名;



    吴越出自宗室,两卫来自长安,不能眼睁睁看着杨胤挥师东进。



    江南大营长期盘桓在江南,杨家的势力没有延伸过去。两卫又出自立场坚定的右卫,所以两边才有联合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