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章 苟中圣手(第2页)




    杨胤好歹面上会道貌岸然伪装一二,杨开宇杨守礼却是出了名的“天性豪迈”、“不好矫饰”,冲天傻气透长安,让白隽不由得怀疑姓杨的风水以及皇帝的眼光。



    白旻不由得想到杨家叔侄一贯风评,以聪明人之心度庸才肚肠,果然傻之又傻。



    这种人做事,不考虑后果,也不一定斟酌利益,只图自己畅快。



    白湛叹道:“两卫大军就这样被一群庸才,活活耗在文城?”



    他们远在长安,当地的消息不全且滞后,但人人皆知是一个烂摊子。



    只是对它烂的程度,评价不一。



    白隽:“若文城真的情况万分危急,吴七还能牢牢把控住军队,岂非绝世之才。”



    吴越有几瓶水外人不知,但公认并非将才。否则河间王府一根藤上最后一个瓜都如此水灵,还让不让人活了。



    白旻:“父亲,你是说……”



    白隽:“别忘了真正出兵不到一月,就收复两郡。大军确是被俘虏和当地残败拖住手脚,但尚有余力。”



    余力直接平乱不可能,但有效消耗乱军的实力一定做得到。只是吴越和薛曲行稳健之策,缓缓图之。



    如果两卫兵锋不管不顾往前打,乱虽平但不思安抚治理的话,不出一二年,饱经忧患的绛郡等地,又要重燃战火。



    缓一步,是为了好好稳固汾阴文城两地。



    白隽:“吴七并不好行险,他若真绷不住,河间王会不管?”



    白隽深知吴岭的为人,强硬倔强绝不叫苦,不知道吴越从哪无师自通学来叫苦叫累的本事。



    河间王府为了把控军权,主动避嫌不涉政务,不愿意不是做不到。



    吴越若真是危急万分,吴岭能眼睁睁看他败军而还?皇帝能接受一个打败仗的外甥,换在吴岭身上还不呕死。能不在朝中软硬皆施给他拨粮拨人?



    三郡情形确实糟糕,但不到吴越叫嚷得那般苦。这对父子隔空施为,倒立了一块谨守为臣本分的牌坊。



    白旻略有微词,“吴七还不爱行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