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秋收秋收(第2页)

 


    林婉婉提出要求,“要简单易记朗朗上口,表达美好的祝愿。”
 


    不多时两人拼拼凑凑弄出四个备选名字。
 


    祝明月:“选哪个?”
 


    林婉婉:“抓阄还是举手表决?”
 


    “表决。”李君璞拒绝任何需要运气的游戏。
 


    最终“恒荣祥”一名脱颖而出。
 


    秋收之后昭国坊便会多一家名叫恒荣祥的羊毛作坊,掀起一阵浪潮。
 


    从前祝明月等人对秋收感受不深,因为根本不清楚作物成熟的具体时间。
 


    但在现在却是切身体会,哪怕在这个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依然能直观感受到它农耕文明的底色。
 


    对祝明月而言,就是旗下几个铺子作坊陆陆续续有员工请假回家抢收。
 


    他们人虽住在城中,要不乡下有地,要么亲戚家有地,忙不过来不得不回去搭把手。
 


    民以为食为天,这时候只能退一步,嘱咐各个掌柜管事,只要能维持正常运转,其他能放就放。
 


    战争要给秋收让路,丁忧亦能夺情,唯独天时等不得。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回到小院听说平时老在家宅着的柳六郎,已经被柳六娘子打发去城外庄子上,盯着收成。
 


    以往这件事都是柳慎来做,但他去洛阳任职。家里小的小弱的弱,柳六郎不去,难道让柳恪去,那才叫得不偿失。
 


    对绝大部分人而言,这段时间最重要的事就是秋收,尤其是田地对生活重要的人家。
 


    林婉婉哪怕在医馆,耳进耳出都是粮食的事,感慨道:“幸好我们没地。”不然她们几个也得住到地头上去。
 


    祝明月:“哪怕有地,我们也不大可能大面积种主粮。”
 


    粮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有限的土地应该创造更大的效益。
 


    段晓棠亦有切身感受,哪怕在营中封闭训练,脱离土地大半年,军士们嘴上最热门的话题依然是秋收,挂念着家里的收成。
 


    今年勉强风调雨顺,所有人都对未来抱有期望。
 


    若是人民子弟兵,段晓棠说不定建议放一部分附近的军士回家,或者组织一批人下乡帮助老百姓抢收,军民鱼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