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扬帆齐橙
第三百四十二章 贪多嚼不烂
“古处长,海教授,周总工,高厂长,徐厅长,说起来人很多,但真正属于你这个沧化科贸的人,可一个都没有啊。”郑立农接过高凡的话头说道。
高凡一愕,脸上也不禁有些尴尬,他争辩道:“最起码,古处长应当算是我们沧化科贸的人。我和他谈过的,他说他更喜欢在企业里的工作,不打算回科委去了。”
“力量还是太薄弱了。”郑立农摇头道,“你们的维生素C项目,一年4000万美元的销售额,差不多是一亿人民币,一般的国营大型企业都没这么大的产值,可你看看,你手上有什么能用的干部?
“如果未来你们要扩大产量,做到2个亿、3个亿,甚至10个亿,所有的管理工作,还是靠你这个18岁的小年轻吗?”
高凡不吭声了。
郑立农看到的问题,高凡哪里看不到。
事实上,从去年年底维生素厂投产开始,这半年多时间里,高凡就像个救火队员一样,哪里有险情就冲到哪里,忙得脚不沾地。
维生素厂是在原来延秀化肥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多数的干部职工都是延秀化肥厂的老人。维生素的生产与化肥的生产完全不同,干部职工们在生产过程中闹出了无数的乌龙,让高凡苦不堪言。
在对延秀化肥厂进行改组的时候,高凡留下了原来的厂长殷宝文,让他负责厂里的日常管理。殷宝文倒是兢兢业业,无奈年龄大了,管理手段有些僵化,对于新的生产流程更是无法适应,很多时候无法跟上高凡的节拍。
幸好,高凡还有高逸平这样一个坚强的靠山。在生产最紧张的时候,高逸平从沧海化肥厂派了一批得力的干部和技术员过来协助,北大的海青文、杨凯等人也在技术上提供了支持,这才使得维生素C的生产没有出岔子。
也正是因为看到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这些问题,高凡才放弃了进一步扩大产能的打算。他认识到,现代化大工业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人才的积累与技术的积累同样重要。他决心要花一些时间来培育自己的管理班底,以便应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