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又一轮失传名菜品鉴会(第2页)

 

四上玻璃肚是一道传统川菜,以猪肚尖为主料,通过碱水处理及焖拌工艺制成,成品呈半透明玻璃状,口感细腻脆嫩。其特色在于四种味碟(红油、椒麻、姜汁、蒜泥)搭配食用,形成“一菜四吃”的独特风味。?

 

这道菜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原料选择?:

 

必须使用新鲜嫩猪肚的肚头部分,去除筋膜和油脂。?

 

碱水处理?:将猪肚尖片成极薄片,用石碱水(石碱与水比例为25:250)浸泡30分钟,再沸水焖煮10分钟,反复漂洗至碱味去除,肚片呈半透明状。?

 

14?调味碟?:红油、椒麻、姜汁、蒜泥四种味碟,通过不同调料组合实现多味体验。?

 

这道菜在民国时期曾是成都宴席必备菜品,因工艺复杂且需大量人工操作,逐渐失传。

 

现代川菜中仍有类似菜品,如四味玻璃肚、鸳鸯玻肚等等,但已非传统做法。

 

第三道菜:干煵肉丝

 

原为1972年《川菜菜谱》记载的经典菜品,以肉丝与蔬菜同炒,强调“干香”的独特风味。

 

因食材处理和火候控制难度较高,现代川菜体系中已较少出现。?

 

相较于干煸肉丝,两者的烹饪工艺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煵与煸两种烹饪工艺在油温控制和食材处理上相似,它们都采用5-7成热的中油温进行烹饪(这种油温低于炒菜所需的至少8成热),且食材在烹饪过程中不裹芡。

 

在川省地区,不同地方的移民带来了各自的方言,这些方言经过长时间的融合与演变,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川话。

 

回想起苏秦前世的记忆,曾经不少川人用“熬”字替代的“爊锅肉”和“爊猪油”,以及在《东京梦华录》中读到的“爊鹿肉”,都深感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远远不够。

 

此外还有方言的影响。

 

煵是方言,与移民历史相关,在川省方言的演变中形成,体现地区文化多样性。

 

人们日常中常说的“把肉煵一下,这样就不容易坏了”这种说法,竟然也是方言的一种。

 

这可能与湖广填川的历史事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