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开1981 第五十二章 我想悠着点儿,但他们不顶事儿啊!(第2页)
【这次的题偏难了?怎么会偏难了呢?不......太难啊!】
“这次之所以摸清同学们的潜藏实力,是为了几个月之后,高考的志愿填报做准备,”
唐主任在讲台上继续讲道:“大家应该知道,每个高等院校每年的招生名额都是有限的,
-->>
                                         
				   比如京城大学去年在我们省的招生人数就是30多,京城外语学院也只有40多。”
    “如果大家一窝蜂的报考一个学校,那只会造成撞车现象......
    所以我们以后还会进行多次联考,彻底摸清大家的真实成绩,跟兄弟学校协商调整,做出最好的志愿选择。”
    李野听明白了,唐主任是想让整个清水县成绩相近的同学,尽量错开志愿,增加高考录取的几率。
    这种办法有没有效果李野不知道,但八十年代初的志愿填报方式,是真的奇葩。
    它不是跟后世一样,在出了成绩之后填报,甚至不是在考试之后填报,而是在高考考试之前就进行填报。
    也即是说,考生还没考试呢,就先把高考志愿给填好交上去了,让你连估分都做不到。
    这就让考生的录取,充满了严重的不确定性。
    有的学生发挥超常,结果以比报考院校提档线高出几十分的分数成功录取。
    有的学生发挥失常,只能黯然落榜,眼看着平时远不如自己的同学飞上枝头变凤凰。
    当然,也有考生心存侥幸,高估自己的实力眼高手低,或者胆小保守,畏手畏脚浪费了分数。
    总之就一句话——瞎几把报,上不上的撞大运。
    举个例子,八十年代初的清北新生,高考成绩上下相差超过百分,
    也就是说550分的和450分的都能考上清北,你说这公平不?这可是全国统考啊!
    而大家唯一的报考衡量依据,只有平时的学习成绩排名。
    现在的条件,想搞出全市排名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县一中、二中才联合牵头,想搞出一个全县的成绩排名,让大家心里多点儿逼数。
    “咳,安静一下,我现在公布我校本次考试前二十名的同学。”
    “第二十名:杨树高,271分。”
    “第十九名.........”
    “第十一名:李大勇,294分。”
    “..........”
    “第九名:齐美娟,301分。”
    夏月已经连续三次回头,看向李大勇。
    在她的认知之中,李大勇是复读一班三十名开外的学生,就算偶尔有几门可以拿个高分,但综合分数不应该进入前二十名才对。
    虽然唐主任没有明说,但这前二十名,显然就是需要“跟兄弟学校协商调整志愿”的同学,也就是最有可能考走的学生。
    二十名开外的那些学生,希望已经不大了。
    【李大勇都考了294分,那么胡曼会考多少?文乐渝又会考多少?】
    夏月担心起来,她悄悄的向金胜利看去,发现这个一班的学习委员,同样有些紧张的看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