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噩耗终到金陵(第2页)

 

而在京师的胡府之中,一片素缟。

 

胡岳的死讯传回来后,李氏没经受住打击,当场就晕倒了过去。

 

儿子离开的时候还好好的,结果这才过去几个月,就传回来了这样的噩耗。

 

作为一个母亲,自然是深受打击。

 

所有战死沙场的文武官员,朝廷都派人到其家中报丧。

 

并询问有无需要帮助的。

 

李氏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当她知道儿子是为了掩护皇帝而战死的时候,心中悲伤的同时,还有骄傲。

 

一诺重千金,她的儿子完成了自己的诺言。

 

之后,她又找上于谦,献出了许多钱财,还有府中的家丁,相助守城。

 

于谦对她的深明大义表达了赞赏,并表示,要以她为典范进行宣传。

 

对此,李氏想也没想就拒绝了。

 

大儿子战死沙场,她不想堕了儿子的名声。

 

表示所做的这一切,只是想为国出上一份力。

 

随后,于谦便将此事进行了上报。

 

朱祁钰、胡太后、钱皇后深受感动。

 

朱祁钰和胡太后商议过后,决定册封李氏为正四品诰命夫人。

 

至于胡岳死后追封这些,要等到战事结束之后和张辅他们这些战死文臣武将一同进行追封。

 

当然,还要想办法将他们的遗体给带回来。

 

自古以来讲究的就是一个入土为安,不能让他们抛尸关外。

 

这其中自然有出于人情的考量,也有出于政\/治的考量。

 

……

 

守卫京师的事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但同时,也有一场风暴在酝酿着。

 

此次北征,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十几万的精锐战死沙场,连皇帝都战死了,大明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几乎到了亡国之际。

 

出了这么大的事,自然需要有人背锅。

 

尽管,小皇帝在传位诏书上写了此战是自己的过错。

 

但他都已经战死在了沙场上,死前都还在惦记着大明的江山社稷。

 

这个锅能让他背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百官不同意,朱祁钰也不同意。

 

维护死去的皇帝的名声,这是共识。

 

所以,必须有一个背锅之人出来。

 

而这个人选,百官心中已经有了。

 

王振!

 

自古以来,太监乱政的例子比比皆是,多一个王振不多,少一个王振不少。

 

毕竟,王振是小皇帝的贴身太监。

 

于是,在众人的默契下,王振成了此次北征失败的背锅侠。

 

如果说亲近,胡岳和小皇帝比王振亲近多了,他背锅更有说服力。

 

但没人敢这么做,胡岳的身后站着的是镇国公,尽管镇国公府现在不复巅峰时期,镇国公本人也疯了(恢复的消息还没传到京师),但定国公府和魏国公府的能量就没人敢小瞧。

 

没人愿意得罪徐家。

 

而且胡岳是为了掩护小皇帝而战死的,若是让他背锅,会让人心寒。

 

还有就是,王振之前在京师仗着是小皇帝身边的人,构陷朝臣,陷害忠良,得罪了太多的人。

 

就算他现在已经死了,但大家并不想就这么放过他。

 

便打算借着这个机会,将王振的党羽势力连根拔起。

 

于是在朝会之上,王振的头号马仔,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竟被群臣当廷给打死了。

 

太监金英见局面失控,便悄悄把王振的另外两个马仔,毛贵,王长随给叫了过来,推到了百官之中。

 

二人还懵逼发生什么事了呢,就被群情激奋的百官给锤死了。

 

这血腥的场面,也是给朱祁钰吓到了。

 

我大明的官员都如此勇猛吗?

 

关键时刻,还是于谦站出来,请朱祁钰下旨说百官在朝堂上打死王振党羽无罪。

 

因为如果说这些官员有罪,那么就会给王振的党羽机会。

 

朱祁钰通过于谦的讲解也明白了重要性。

 

紧接着百官又请旨诛杀王振的余党。

 

朱祁钰看了一眼于谦,见后者微微点头,便同意了此事。

 

有了朱祁钰的旨意,百官这次有仇的报仇,有怨的报怨。

 

朝会结束,朱祁钰就把于谦叫到了御书房。

 

“于爱卿,今天这事儿不会引起什么不好的混乱吧?”朱祁钰担忧的问道。

 

敌军随时都有可能破关杀进来,这个时候朝堂上发生这样的事,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朱祁钰不知道。

 

“陛下请放心,不会有事的。”于谦给了朱祁钰一颗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