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朱老四终见密旨,方孝孺牵连十族

“这是大哥的牌位?”

 太庙中,朱棣站在杨轩身旁,看着面前朱标的牌位,道。

 杨轩没有出声,其意思不言而喻。

 这时,朱棣忽然对着朱标的牌位跪了下来。

 “大哥,我对不起你。”

 “可我不想死,我想活。”

 他说道,是道歉,也是对自己发动靖难之役的解释。

 随后,他重重的磕了三个头。

 接着,看向杨轩:“一定要这么做吗?”

 他意有所指的问。

 杨轩沉默了一会儿,回答道:“我也不想。”

 “但你我都明白。”

 “若是保留太子殿下(指朱标)的帝位,那他这一脉,就是帝脉。”

 “百年之后,他的后人若是造反。”

 “那时大明又将陷入内乱。”

 “早早决定,也能避免这些事发生。”

 朱棣也不说话了。

 他自然是要称帝的,以后他这一脉就是帝脉,若是大哥一脉也是帝脉的话,那今后会发生什么,可以预料。

 之所以还要问这么一句,只是心里过意不去罢了。

 毕竟,从小到大,自己大哥可没少护着自己。

 现在,自己竟然还要夺了他这一脉的帝位。

 “你也不必过于愧疚。”

 “其实太祖生前,也有过传位于你的心思。”这时,杨轩又道。

 闻言,朱棣猛然抬起头,死死的看着杨轩。

 杨轩侧过头,看向老朱的遗像,眼神中带着追忆。

 “那个时候,太子殿下薨逝不久,储君之位空悬。”

 “太祖在立谁为储君的决定上很是纠结。”

 杨轩缓缓说着老朱当时的为难。

 “可是随着秦愍王,与晋恭王的薨逝,太祖就算是想改立储君,也已经来不及了。”

 “一切,都成了定局。”

 “此外,太祖还预料到,你会谋反。”

 “所以留下了一样东西。”

 “现在,也是时候交给你了。”

 话音落下,杨轩从怀中掏出一个信封,递至早已呆愣的朱棣面前。

 杨轩说着这些话,他也是第一次听到。

 所以久久不能回过神。

 不知过了多久,朱棣的瞳孔恢复聚焦。

 他接过杨轩递过来的信,打开阅览。

 很快,朱棣就看完了。

 他心神剧震,看着杨轩满是不可置信。

 “这…这都是真的?”

 “嗯!”杨轩点点头。

 “太祖的笔迹,还有印章,你都认识,做不得假。”

 朱棣的神色不断变化,像是要哭,又像是要笑。

 他看向老朱的遗像,再次跪了下来,眼泪也不自觉的落下。

 “爹,原来你心里有我啊!”

 这一刻的朱棣,心里原本对老朱立朱允炆为储君的不满算是彻底消失。

 看着朱棣又哭又笑的模样,杨轩沉默的站在原地。

 现在朱棣的情绪波动很大,不适合再说正事。

 杨轩就这样等着,等朱棣恢复平静。

 许久,朱棣站起身,看着杨轩质问:“你为什么不早点把这个拿出来?”

 “要是那样,我还用得着造反吗?”

 杨轩眼眸微低,叹道:“早点拿出来有什么用?”

 “朱允炆会承认它是真的吗?”

 “朝廷会承认它是真的吗?”

 杨轩的接连反问,让朱棣语气一滞。

 是啊,早点拿出来有什么用呢?

 已经坐在皇位上的朱允炆不会承认这份能威胁到自己的密旨是真的。

 和朱允炆利益相关的臣子们也不会承认这封密旨是真的。

 因为换做是他,他也不会承认。

 反而会以矫诏的名义将拿出密旨的人,和认为这密旨是真的的人全部处死。

 所以,该造的反,还是会造的。

 杨轩看了朱棣一眼,继续道:“自古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你虽靖难成功,即将登临帝位,但却会留下篡位的污名。”

 “而这封密旨的作用,就是让你能够名正言顺的登临帝位。”

 “虽然无法堵住天下悠悠之口,但只要大部分人认可就行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你知道这是真的就可以了。”

 朱棣微微点头。

 说实话,刚进入太庙,看到老朱的遗像的时候,他是惶恐的。

 他怕将来到了地下,父亲会怪自己。

 现在有了这封密旨,他安心了许多。

 父亲心里是有自己的。

 他是想传位给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