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大明稳步发展中,英国公张玉辞世(第2页)

 这其中,多数都是流民,还有就是犯了法,被流放到北方的。

 文化上,老朱生前最后定下的政策,朱棣已经基本落实。

 兴建学堂,统一教材,统一注释,还往北方输送了不少读书人,在各学堂担任教书先生。

 千百年下来,圣人经典衍生出了无数版本。

 传承悠久的大家族拥有的教育资源是平民百姓无法相比的,所以,普通百姓想要通过科举出人头地实在是太难了。

 老朱开国之后,搞出了八股,又规定了科举命题范围。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普通百姓更多的公平,也减轻了他们的学习压力,毕竟,科举现在只考四书五经。

 但,四书五经流传至今,各个版本的注释都有。

 一句圣人之言,竟然能有好几种意思。

 大家族子弟接触的多,所以知识面丰富,在科举上有更多的优势。

 普通百姓出身的学子,拿的不知道是哪个版本的注释。

 他们想要通过科举,难如登天。

 所以,统一注释是必须要做的,最重要的是,统一注释,就能统一读书人的思想。

 这才是老朱最看重的,也是朱棣上位之后不遗余力推行此项教育政策的重要原因。

 从这几年各地县试、府试、乡试普通百姓学子的上榜率就能看出此项政策的效果。

 读书人越多,朱棣砍起人来就越加麻利。

 不用担心像洪武朝一样,动不动朝堂上的官员就少一半。

 而朱棣这与老朱相似的性格,也注定了他跟文官处不到一块去。

 若不是二者之间有朱高炽这个太子从中斡旋,现在朝廷的施政效率怕是要打好几个折扣。

 这一切,朱棣都看在眼里。

 虽然嘴上什么都没说,但心里跟明镜儿似的。

 总之,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是不可能有什么变化的。

 ……

 大明就在这样稳步发展中前进。

 冬去春来,时间也来到了永乐五年。

 交趾发生叛乱,朱棣任张辅为总兵官,率军前去平乱。

 永乐五年末,叛乱平息,张辅奉命留守,震慑别有心思之人。

 永乐六年,六十五岁的张玉因早年间在战场上留下的旧伤复发,生命垂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