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朱老四又坑儿子(第2页)

 “你怎么想的,这能随便赏赐?”

 “而且《永乐大典》的规模你又不是不知道。”朱棣黑着脸。

 《永乐大典》全书共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约3.7亿字,汇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无比庞大,放在一起能堆满整座房子。

 杨轩提议让他赏赐臣子《永乐大典》,这不是为难人吗?

 更何况他为了修这部书,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赏赐出去,自己岂不是给他们做了嫁衣?

 听到朱棣的话,杨轩有些无奈。

 这人啊,身上有着绝大多数皇帝的通病。

 他觉得《永乐大典》还是应该扩散开来的好。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无比的珍贵。

 如果只有一部,那么一旦损毁,将是整个民族的损失。

 他想了想,在脑海中组织了一下语言。

 “我说的赏赐,不是让你把正本赏赐出去,而是挑选其中的一部分,刊印出来,用来赏赐。”

 “《永乐大典》的珍贵程度,不用多说,在文官们的眼中,这比稀世珍宝还要珍贵。”

 “哪怕只是赏赐他们其中一册,他们也会感恩戴德。”

 “用来鼓励群臣,再合适不过。”

 “而且有了第一册之后,他们就想要第二册,这个时候,我们再刊印出来售卖,则可增加朝廷的收入。”

 听完杨轩的话,朱棣却是皱起了眉。

 他并不想让《永乐大典》流到民间。

 对此,杨轩只能耐心跟朱棣解释。

 “《永乐大典》确实是旷世奇书,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大的财富。”

 “但是如果只有一部的话,遗失、损毁的概率就太大了。”

 “正好,我还想建议你再弄个副本,留给后世皇帝。”

 “正本到时候做你的陪葬品就行了。”

 被人当着面讨论自己死后的事,确实不是什么好的体验。

 朱棣的脸色黑如锅底。

 “总之,多刊印一些,流落民间也好,赏赐给官员也好。”

 “我们要尽最大的可能让《永乐大典》能够流传至后世。”

 “这是功在千秋的事。”

 “狡兔还有三窟呢!”

 接着杨轩又拿很多典籍遗失的事举例子,就是让朱棣明白,《永乐大典》对于整个民族的意义,对民族数千年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行吧,我知道了。”

 朱棣认真思考过后,还是决定听取杨轩的建议。

 在为《永乐大典》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朱棣也发现了有些典籍在漫长的历史当中或毁于战乱,或遗失。

 多次为之遗憾!

 朱棣也不想自己花费巨大人力物力编纂的《永乐大典》无法流传到后世子孙的手里。

 那样的话,他怕是能气的从棺材里爬出来。

 “这些事,说起来轻巧,但都是花钱的事。”

 “朝廷的财政,你现在也知道了。”

 计划很好,但现实也不能不顾。

 回血的事儿,还早的很。

 杨轩坐在椅子上沉思。

 好一会儿,他开口道:

 “秋粮已经征收,现在也花得差不多了。”

 “今年的收入就只剩下两个市舶司的关税了。”

 “应该可以顶一顶。”

 夏粮和秋粮,现在基本上都换成宝钞和白银了,减少了贪污,增加了朝廷的收入。

 不过,几十年下来,宝钞不可避免的会贬值。

 适当的增发宝钞,可以使大明的经济更繁荣。

 当年杨轩编写的那本关于宝钞的小册子,朱棣朱高炽他们的都读过,知道不节制的印发宝钞对大明的危害。

 所以朱棣一直感觉钱不够花,束手束脚的。

 “《永乐大典》复审完后,刊印出售应该都是明年的事了。”

 “嗯…明年的经济,应该能好一点。”

 “算算时间,郑和率领的船队,明年就能回来了。”

 “应该能带来不少收入。”

 郑和是永乐七年三月出海的,现在时间过去了一年半多一点。

 这次去的地方更远,不过永乐九年下半年应该就能回来了。

 “那就这样吧,今年能省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