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鞑靼犯边(第2页)
他在内阁帮助朱高炽一起处理政务,主要负责处理户部和兵部的事。
他入朝几十年,经验无比丰富,处理政务的速度,比三杨快出不止一截。
每份折子,他都能给出合适的建议。
在他加入后,连续几天时间的超高效率,让朱高炽和三杨压力大减,并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才叫专业。
而就在这时,一封八百里加急军报,进入了皇宫。
“紧急军情,鞑靼犯边!”
看完军报,杨轩、朱高炽等人的脸色很不好看。
“我等应尽快将军报呈于陛下。”
“太子,我们走。”
话落,杨轩先行离开。
“杨士奇,你也来。”
“你二人,继续值守在此。”
朱高炽对三人说道。
“是。”
……
御书房。
朱棣看完杨轩送过来的军报,也是怒不可遏。
“阿鲁台这是找死!”
他咬牙切齿。
军报中的内容不多,北方重镇兴和所被鞑靼部围攻,全员战死。
援军收到消息赶到后,看到的只有一地的废墟。
所有的粮食,辎重,军械等都已经没了。
“这个仇必须报,我大明的将士不能白死。”朱棣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老大,让夏原吉筹集粮草辎重,再让兵部发调令,调集军队,朕要亲征漠北。”
听到这话,杨轩的眉头不由皱起。
眼下已然入冬,显然不是发动战争的时机。
不过他也能理解,朱棣现在正在气头上。
而一旁的太子朱高炽,则是默默盘算着家底。
如果这一仗真的要打,能不能负担得起,会不会对国家的发展有影响。
他考虑的都很长远。
迁都一事,耗资巨大,本来国库都快空了,但随着夏收和秋收的完成,江南的商税和市舶司的关税运抵京师,以及倭国的金银运回来,国库再次充盈起来。
再加上新作物的推广,土豆和红薯获得了丰收,玉米的产量虽然比不上这两者,但也不容小觑。
已经有了继小麦水稻之后,成为第三大主粮的趋势。
小米虽然也不错,但产量实在太低了,不划算。
这一年,另一项大的花费,就是平定贵//州的土司叛乱了。
不过由于地处南方,粮食等调运起来也比较方便快捷,花费要比北伐少许多。
总体来说,除去必要的压库银,预留的赈灾钱粮,发展建设,官员的俸禄等。
以现在的家底,要发动一场战争,并且不对大明的发展产生影响,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心里有了底,朱高炽紧锁着的眉头也舒展了开。
当然,身为太子,他可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老爹这话明显有些不理智,所以该劝他还是要劝一劝的。
“父皇息怒!”
“眼下已经入冬,不是出兵的好时机。”
“且塞外苦寒,我大明将士若是这个时候出击,必然会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还望父皇能够体谅将士们的不易。”
朱高炽躬身拜下,说的很诚恳。
听到好大儿的话,朱棣更加生气了。
“鞑靼犯边,屠杀我大明军民,你跟朕说让朕息怒,你是何居心?”
朱棣质问道。
“父皇,儿臣并非阻止父皇出兵,只是眼下时机不适。”
朱高炽解释道,并没有生气,显然是对自己老爹足够了解。
“那你说,什么时候合适?”朱棣轻哼一声。
“来年开春后。”
朱高炽道,他知道自己阻止不了老爹出兵,所以只希望,能让大明的将士少损失一些。
“说说你的理由。”朱棣示意了一下。
他这个时候已经冷静了下来,大概也猜到了儿子的用意。
“是。”
“父皇,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对我们,还是对草原上的部落来说,冬天都是最难熬的。”
“不过我们有足够的粮食,可以安然度过冬天,但草原上的部落就没这么简单了,白灾(雪灾)足以给他们造成巨大的损失。”
“就算是形成不了白灾,但根据往年的经验,他们的损失也绝对不会少。”
“一个冬天过去,他们的战马掉膘严重,牲口也会有不小的损失,整体战力会大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