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多灾多难的大明(第2页)

 光是洪武一朝(1368-1400年,故意多算了两年,不要误解),水灾就高达九十三次,旱灾三十二次,虫灾二十次,地动(地震)五十八次,瘟疫两次,风灾十六次,雹灾十八次,雷击四次,霜灾三次,雪灾两次。

 仅仅三十余年,就受了这么多灾害,这些都是明明白白记录在史书上的。

 每次受灾,都意味着百姓流离失所,无数百姓丧命。

 放在史书上,可能就只有几个字:岁大饥,人相食。

 而从永乐元年到现在,水灾就高达一百多次将近两百次,旱灾也有近百次,地动数十次。

 大明两京十几个省,南北直隶的灾害是最多的。

 (据《中\/国灾害通史·明代卷》的考究,终明王朝一代,竟共发生了3952次自然灾害,以水灾、旱灾与地震为主。

 三类灾害分别发生过1034、728、1159次,加起来约占整体灾害次数的79.91%。

 而北直隶与南直隶受自然灾害的次数分别为1339次与1004次,占据了明代受灾次数的一半还多。)

 平均每年都会受灾数次。

 这可能与两京人口稠密,自然环境受到破坏有关。

 当然,更多的还是跟多变的气候有关。

 所以在听到于谦的话后,杨轩也是不由回忆起了洪武朝的气候情况。

 细细对比过后,他发现气候竟然越来越恶劣了,导致自然灾害频发。

 洪武朝的时候,还不太明显。

 可对比永乐朝的情况就能看出问题。

 水灾、旱灾、虫灾、地动、瘟疫,爆发的次数比洪武朝多多了。(上一章末尾作者说有图)

 外有强敌,内有天灾不断。

 面对这样的情况,靖难之役带来的伤害快速恢复,国力也相比于洪武朝大大提升。

 洪熙、宣德两朝,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没有什么大动作,专注于国家的发展。

 国力也得到了增强。

 从这里就能看出这祖孙三代的能力了。

 杨轩不敢保证小皇帝的能力比朱瞻基强,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往后,这气候还会越来越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