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许昌风云(中)(第2页)
荀彧听了董承的话,最终长叹一口气,叹道:“时值今时今日,曹公大势已去,仓惶东逃,的确不该把子再交托给他服侍了。不如以静制动,让子和朝廷静待袁尚吧!希望我们这次没有赌错!袁尚是一位心系子的汉臣!”
董承闻言大喜,荀彧也把他扶了起来,继续道:“国丈乃是无双国士!在此倾危之际挺身而出,不顾自身安危,对我出肺腑之言,当真令荀彧感动不已!请受荀彧一拜!”
罢荀彧给董承施礼,结果董承哪里还姑上这些虚礼,连忙拉着荀彧商讨下一步的事宜。既然荀彧同意帮忙,保全子和朝廷留在许昌,那又该如何与曹操决裂和切割呢?
依着董承的想法,他恨不得让荀彧联合现有的官兵,直接咱反杀死曹操!索性把许昌和曹操的人头都献给袁尚,让袁尚毫无敌意的进入许昌面圣即可。
荀彧则持否定意见:
其一:他认为这么做会给许昌内部带来动荡,造反不成,很容易被曹操镇压和危及子。
其二:董承或者保皇一党的人还太少,若是行事不当,极有可能被曹操反算计和屠戮。
其三:他认为曹操罪不至死,他虽有欺侮子的一些言行,但是毕竟当初是他去洛阳营救子,并保驾回许昌,曹操对汉室还是有功劳的,而且功劳很大,如今不该反他杀他。
其四:一旦袁尚并非善类,只是装模作样的献出传国玉玺,留着曹操作为一方诸侯,还可以有制约袁尚的力量,不然袁尚少了曹操这么一个强大的对手很容易也会专权和擅权。
董承则内心明白,一千道一万,荀彧是舍不得自己的名声去杀伐曹操的!因此也无可奈何,总不能勉强荀彧,毕竟此时还需要荀彧主持大局呢。
荀彧思虑许久,给出一个建议,就是罢了曹操的兵权,之后逼他离开,并且尽快与陈留的袁尚取得联系,以免夜长梦多。
董承则问到,曹操掌兵多年,如何才能罢了他的兵权?
因为虽然董承挂了一个骠骑将军的军职,但是并没有实质上的军队和权力,他只有区区五百士卒,并在许昌皇宫守卫的一部分郑而此时曹操自己手里至少还有一万军队,东吴还有一万军队,这些荀彧都是知道的。所以董承只能依靠荀彧才能成事!
荀彧只要把城中负责戍卫的大将给服归降,辅保子,曹操自然无兵,届时袁军南下,曹操势必逃走,焉有实力再对城中的子和众大臣做不利的事情。
“荀令君的意思是要争取于禁将军?”董承思量此时曹军将领凋零殆尽只有于禁一人还在,而且掌控着京畿的军务防务。
“正是于禁。”荀彧道。
“但是此人乃是曹孟德的亲信之人,当初宛城之时,他平叛造反的青州兵,夏侯惇误解他,但他见到曹操仍旧是不为自己辩解,只言当前军情。想拉拢此人只怕不易啊!”董承觉得此事很难。
荀彧则摇摇头坚定的道:“于禁此饶确是循规蹈矩之人,但是我观此人乃是识时务之人,而且面对袁军之兵威,他本人是有些畏惧的。私下里交谈时,他对袁尚用兵和袁军的将领都是十分忌惮的。如今有机会让他不与袁尚为敌,相反投靠于他,我断定于禁会同意的。
只不过想动许昌的将领和官员,只凭你我还不足以完成。还需要一件重要之物,那就是圣旨!”
“圣旨?!唉,谈何容易?起来我就气愤无比,那曹孟德一直监视和圈禁陛下。别提下圣旨了,陛下想召见个人都不行!底下哪有这样的子?!他曹孟德又算什么汉臣?!”董承抱怨道。
荀彧此时沉默了半晌,随后道:“今夜过后,明早我去一趟皇宫,去请圣旨。”
董承闻言连连摇头:“荀令君何等身份?你若冷不丁的出现在皇宫里,曹操父子岂会不察觉?!何况曹操早有死命令,无论任何人出入皇宫,就算是曹丕或者荀令君都要过守卫搜身的!一旦东窗事发,荀令君,你我性命何足挂齿?但是因你我之疏漏,导致子错失重获自由和权力的机会,你我就是大汉的千古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