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汝南攻略(上)(第2页)

袁尚方面智囊团有司马懿,辛毗,陈登,田畴,将领方面有颜良、文丑、赵云、纪灵、关平、宋宪、魏续、侯成、成廉。袁尚命张合和李典、审配叔侄继续镇守徐州,防止孙权绕道偷袭。

特别提出曹操的谋士刘晔也投靠了袁尚,目前专门协助黄月英负责墨工坊的机巧设备。甚至刘晔还拜黄月英为师父,以此为契机向袁尚表明忠心和对机巧术的热爱。但这在汉朝可是一个有些丢脸的事情,这个时代,师父是不能随便认的,因为这里讲究的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刘晔拜黄月英为师父,亦师亦子,也意味着自己的辈分低了黄月英一辈,而黄月英又是袁尚的妾室。这个连带关系也让刘晔成了袁尚的儿子辈。

但这正是刘晔要的效果:他身为曹操的谋士,如今被文丑俘虏,想得到袁尚的重用并且迅速的获得袁尚的信任,认黄月英为师父是最好的方法。换句话说,算是袁尚半个儿子身份的刘晔,袁尚至少看在他和黄月英的师生关系上,不至于为难和倾轧于他。而刘晔也的确喜爱机巧术,他本身也是机巧术专家,水平不比黄月英差多少,只是之前曹操不够重视这方面而已。他委身认黄月英为师父更多的是从权谋角度思考和出发。刘晔在袁尚麾下做幕僚的时代开启了。

兵种方面,袁尚率领一万五千华北铁骑,另有五千先登营死士,另有步兵弓兵合计四万人。还有专门配备给黄月英指挥的墨工坊为核心骨干的攻城部队五千人。他们负责运输保护攻城器械物资和操作雷公车的匠人工人等。

另一些新提拔的武将负责运输物资和外围侦查五千人,如岑璧、眭元进。之前提拔的汪昭、彭安、赵睿三将已经在平戎大阵时死亡。

特别提出,袁尚把许昌交托给高顺和他的陷阵营镇守,而皇城内部则是司马朗做羽林卫统领,监督和软禁汉献帝,逄纪总览许昌政务和情报。许昌紧要之地,必须是袁尚心腹之人戍卫,而且要保证许昌不被攻破!

这样袁尚才心里踏实的去攻淮南!

孙权方面,他从东吴和荆州南部也进行调兵和募兵,积聚兵力在汝南。这次孙权的对策是与庞统等谋士商议后得到的。面对袁尚的雷公车,死守城池是万万不可的,那样的话迟早要走曹操在陈留郡的老路,城池被投石车砸个稀巴烂!

庞统给出的对策是,正面迎击袁尚,目前袁尚被曹操消耗得很大,另外还分兵去荆州一部分,所以兵力上相对官渡之战时要薄弱一些。此外,孙权目前猛将如云,有吕布,张飞和关羽,黄忠与太史慈也是顶尖的猛将,韩当、周泰、凌统也都不是吃素的。所以一旦袁军打算用投石车攻城,东吴军队索性打开城门,全军突击袁尚的攻城部队,一举打掉对方的设备和匠人技师等!

孙权自然是认同庞统的计策,他本人是穿越而来的,自然知道自己麾下的武将比袁尚的武将要厉害,所以不怕两军对战,武将厮杀。只是孙权之前没想到,也不理解,关羽怎么败给颜良了。后来仔细盘问对战经过,才知道是关羽轻敌而且被颜良用言语挑拨才导致被冷箭射中,丧失了战斗力,才有惜败。

为了给关羽治伤,孙权特意从荆襄南部占领的地方,命人把建安三神医之一的张仲景给请到了汝南。

张仲景被后人称作医圣,写出了传世巨着《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他与华佗各有千秋,华佗更在行外科手术,张仲景则是方剂学的鼻祖。后世的诸多药方都是出自他之手或者他的医学理念。比如袁尚穿越前的名药,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阳),桂枝汤(治疗发烧风寒),小柴胡汤(抗病毒新某冠),等等,上千个方剂,都是张仲景所创。

张仲景给关羽看过臂伤后,用自己精通的方剂学,给关羽针对性的医治,他提供的治疗思路不是刮骨疗毒,而是通过药物治疗,也就是喝中药,虽然效果慢一些,但是也恢复得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