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大明呆某讲故事了

第四百二十四章 皇帝的疑惑。(第2页)

 

而对于波及整个大明的党争,尤其是天启年间。阉党与东林党的政治斗争,登莱地区都是沉默不语的,无论是登来巡抚还是登来的军政官员。对此都是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而那些弹劾的公文,也没有得到任何登莱官员的回复,而从宫中保留的公文上来看,天启皇帝与登来地区的私人信件往来反而整个大明朝廷中最多的。这让崇祯皇帝想起天启帝临终之前对自己讲述的,登莱地区应不参与任何党政,不执行内阁首辅的指令,所有政令需要直接与皇帝本人进行沟通。一切以保证登莱地区对于辽东战局的协助为根本。

 

到了崇祯皇帝自己继任之后,反而意识到这种地方直接与皇帝沟通的渠道是非常难得的。但是这种私下的渠道导致登莱反而有一种脱离中央管理,只对皇帝本人负责的局面,这对于皇权来说是非常好的现象,但是对于整个朝廷来说确实是非常不好的,尤其是现在整个大明的局面。

 

现在的局面是整个女真人南下包围北京城,对于崇祯皇帝的威望以及大明政局都是非常大的打击。从赵率教递上来的公文来看,登莱军确实趁着皇太极主力南下的机会,在辽东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突袭战,但是因为皇太极南下的整个过程中,各地勤王兵马都陆续开向北京城。登莱青三府并没有任何举动。反而因为其与袁崇焕的合作关系遭到大量弹劾。这种弹劾程度远胜于天启年间的党争,面对这种情况确实非常需要登莱巡抚和各级官员的解释。

 

但是皇太极已经撤兵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登莱那里确实没有任何回复的公文。甚至崇祯皇帝自己发去的公文也没有任何回应,这对于崇祯皇帝来说是非常严重的事情。

 

不过一切的疑问终究是在三月初六这天随着登莱军的大捷战报传达到京城而改变。

 

相比于参谋部给登来政治局的战报来说,递交给崇祯皇帝的更加简短一些。但是沿途报捷的消息确实对于低迷的大明军民士气来说,是一直很有力的强心针。

 

此时蓬莱码头,青岛码头已经是人声鼎沸,船只不停。李四成手中的记录本在不断的记录。

 

“今天这是第6条船了吧。”同事整个额头都冒着汗。抬起自己的手臂,用袖子擦了擦汗水。

 

“第6艘了。我这本子最多还能记录一页,马上就要换新的了。”李四成也是汗流浃背。

 

“这种情况我估计最多持续5天时间,剩下的人应该都要去青岛那里了。那本寻找家属的名册上核对的人多不多?”同事口中的是那些已经在兴华公司安定下来的原辽东百姓。兴华公司为了更好统计和管理,也将这些家中还留在辽东地区的亲戚朋友们都记住了一个单独的名册。

 

“我这个本子上符合的大概有11个人。”李四成没有翻看,而是直接回答道。

 

“我这里比你多一些,有20个。不过确定已经死亡的也有10来个。”同事语气也不是特别高兴。

 

“这些人会通过官道送到青岛那里,那里有人专门负责接待这些人。”李四成抄起自己腰间的水壶喝了一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