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长驱(第2页)

 

历史上陆抗带四万大军在白帝城啃了半年都没啃下来。

 

吴军凭借水师优势突破夔门,掌控治水权,将蜀军压制在白帝城。

 

要知道那时阎宇带着大军回援成都,不知所踪,后彻底消失于史书之中,只留罗宪带两千人镇守白帝。

 

然而陆抗依旧打了半年。

 

那场永安之战史料不详,但可以推演一二:

 

吴军那半年不可能只死磕白帝城,定然会先清理江南据点,甚至动永安宫的心思。

 

但这需要时间,而永安宫的兵力和粮草被阎宇抽调一空,已是空城,完全就是鸡肋。

 

扫清完据点后,陆抗只能一边硬着头皮仰攻白帝,一面防备着北面的魏军。

 

最终,胡烈从襄阳南下包抄吴军后路,陆抗这才不得不撤军。

 

试想,如果陆抗继续攻能攻下吗?

 

应该是能的,但他即便攻下也活不长了。

 

吴军只有荆州着一面进攻,腹地的南郡还要时刻面临魏国的威胁。

 

他拿不下永安,实则是迫于形势。

 

然而魏国现在的情况要好得多。

 

首先腹背没有敌人威胁,白帝城顶多是一颗钉子,扎了会疼,但不致命。

 

再者,吴军只有一路军队,只是想趁火打劫而已,与今日魏军多路齐头并进的顷荡之势完全不可比拟。

 

王基若是长驱直入地进入蜀地,蜀人会怎么想?

怕是闻风丧胆吧!

 

他们不会关心白帝城是否还有人坚守,只在乎一件事:魏军杀进来了!

 

所以,夏侯献认为此刻不能畏首畏尾,反而要更加强势。

 

这时钟会又道:

 

“陛下,一旦我大军进入蜀地,可选择的余地就多了。”

 

“可先速取江州,之后分兵北上,攻占垫江、德阳、广汉,最后与北路军会师剑阁,南北夹击。”

 

嗯....这确实是两路伐蜀的优势所在。

 

历史上桓温伐蜀,是一路溯江而上,一路干到了成都南面的武阳(今乐山)。

 

桓温没得选,他只有不到一万兵,还是未经朝廷允许就擅自出兵,故而只能速战速决。

 

不过成汉确实太菜,一路几乎不设防,晋军打到成都了,才真正接触。

 

可谓是首战即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