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祭拜

杜构、杜荷听到消息立即迎了出来。

顾不上上施礼,王远拉住杜构的手,急切问道:“文建兄,杜伯父的灵位在哪里?”

“贤弟这边请!”杜构将王远引到灵房,推门走了进去。

王远一眼看到杜如晦的灵牌,眼圈一红,点上三炷香,拜了三拜。

“杜伯父走的如此匆忙,为何不等小侄回来?都怪我,若是不出海,一定能想到办法救治!”

“当年伯父在灞源镇给小侄做账房,堂堂大唐宰相竟然还做过小小的账房,想想就觉得好笑,这一晃八年过去了,伯父音容笑貌还宛如眼前,真是天妒英才啊!”

这时,下人通报,房玄龄到了,杜构兄弟告罪前去迎接。

片刻之后,房玄龄来到灵房,见王远扶着灵案,还在那里絮絮叨叨,在灵牌下放上一条金带,开口说道:“克明,圣人对你的离世依然痛心,御赐你一条金带,可惜见不到你佩戴了!”

“贤侄!”忽然,一道颤抖的声音传来。

众人转头看去,就见杜如晦的妻子莱国夫人手牵着一个四五岁的孩童,颤颤巍巍地走了进来,明显看出苍老了许多。

王远连忙上前握住莱国夫人的手,哭声说道:“伯母,想不到小侄出海一趟竟与伯父天人永隔,我若是不出海,定会将伯父救回!”

莱国夫人老泪纵横:“夫君去世的前一日还念叨贤侄,能看出来他很高兴,品着美酒对老身说,贤侄本次出海将会给大唐带来巨大财富,又立不世奇功。还说遇到贤侄是他这辈子感到最荣耀的事!”

“伯母言重了,在我眼里,那些财富都不及杜伯父之万一!杜伯父待我如子侄,今后咱们两家一定要多走动。这孩子是伯父的三子吧?”

“不错,这孩子叫杜爱同,夫君生前还提及,明年送去贞观学堂读书。”

“好,到时我一定亲自教授他知识!”

“多谢贤侄!”

王远又对杜构说道:“文建兄,今日来的匆忙,有些失礼,圣人命我明日代其祭拜伯父,还请文建兄一同前往伯父墓地。”

“贤弟放心,为兄定会陪同!”

众人互道节哀,王远便和房玄龄一同离开。

走出杜家,房玄龄与王远并肩而立。

房玄龄看着王远,语重心长道:“贤侄,克明去得突然,往后这杜家还望你能多照拂一二。”

王远郑重地点头,“房相放心,杜伯父与我忘年之交,其家人我自会竭尽全力护佑。”

此时,一名小厮匆匆跑来,在房玄龄耳边低语几句。

房玄龄脸色微变,对王远说道:“宫中传来消息,圣人急召我入宫商议要事,改日再与贤侄详谈。”说罢,便匆匆离去。

王远上了马车,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杜如晦的离世是大唐的一大损失。

想着明日还要代圣人祭拜杜如晦,下令加快速度,准备回去好好准备一番,以表对杜如晦的敬重与哀思。

回到府中,他便列下清单,命人着手安排明日祭拜所需的物品。

翌日一早,杜构杜荷两兄弟及杜家一些族人来了不少,朝中以房玄龄为首的一些与杜如晦交好的官员也来了。

车队出了长安城没走多远,灞源镇一些居民抬着祭品默默跟上,杜如晦在原齐王庄做账房时就与那些原住民交好,至今那里还有一套杜如晦的院子,所有那些原住民都想去祭拜一下这位宰相。

少陵塬又称杜陵塬,作为西安城南三大塬之一,自古为风水宝地,汉唐时期多贵族墓葬,杜如晦墓选址于此符合唐代高官葬制,后来又成了京兆杜氏的族群墓葬之地。

诗圣杜甫曾在此居住,留下了许多着名的诗篇,自称“少陵野老”。

见到杜如晦的坟墓,王远立即冲了过去,一屁股坐在坟头,伸出颤抖的手,摸着上面的字,心中感慨万千。

身后有人想上前阻止,被房玄龄和杜构拦下。

谁不知道王远和杜如晦的关系,虽说不合礼制,但也不失大体,心中悲伤可以原谅,若有人上前阻止,保不准王远会掏枪。

灞源镇居民在墓前摆上猪羊以及大量祭品,鞭炮噼啪作响,连夜让居民扎的纸人、纸马、纸钱等堆在前面点燃。

所谓的太牢是用牛、羊、豕祭祀,属最高等级,用于祭拜天地、神祗、帝王;少牢便是用羊、豕祭祀,没有牛,属于次一级的祭祀,用于祭拜诸侯、卿大夫等。

这一切王远都无动于衷,也不知道是谁在主持,仿佛和自己无关。

从方兴手上拿起一个竹篮,揭开蒙着的布帛,取出一个玻璃相框摆在墓碑下,上面是王远亲手素描的杜如晦画像,看着栩栩如生。

双从里面拿出酒菜,一一摆上,开口说道:“杜伯父,这是你最爱吃的三鲜馅饺子、红烧肉、烧豆腐、葱油鲤鱼……”

倒上两碗酒,说道:“咱爷俩儿走一个!”

一碗酒洒到地下,一碗一饮而尽。

不知过了多久,王远有些喝多了,房玄龄使了个眼色,杜构两兄弟上前拉着王远。

“贤弟,该回去了!”

王远踉跄起身,伸手指天,大声说道:“大唐少了一块柱石!社稷少了一位名相!简直天妒英才啊!老天,你是不是专门与我作对?看我三年前救他一命,趁我离开又将他收走!”

“轰隆隆!”

忽然,天空聚起一团乌云在杜如晦墓的正上方,云中电蛇飞舞,仿佛在回应着王远的话。

一股威压笼罩在众人心头,众人惊恐地看向天空,冬雷阵阵,何曾见过这等景象?胆小的当场跌坐在地!

王远心头一颤,看来让杜如晦多活了三年已经是违反了天道,只好低头。

咬牙切齿地小声说道:“算你狠!这次我认栽!”

向着杜如晦墓碑拜了拜,说道:“杜伯父,小侄就此回去了,这里离灞源镇不远,小侄以后会经常来看你的!这首诗,你一直想看全诗,小侄这就送给你!”

说完,掏出一张纸,展开后丢进火中,转身向山下走去。

天上的乌云渐渐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