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收网(第2页)

这是对“行在会子务”监官杨雷峯的一份判决。

乔贞和他分别用印以后,就能即时生效。

刘以观对杨雷峯的判决是籍没家产,流配儋州。

刘以观想了想,又翻开后面一摞还没用印的判决书,是关于李巧儿、徐洪诚等人的判决。

这些人罪证明确、罪行清楚,已经可以给予判决了。

至于何七七等人,他们是直接的金国间谍,而且涉及他们制造的假会子还没有全部追回,负责散布假会子的金国秘谍也还没有被抓,便不在此次判决之列。

刘以观放下卷宗,挥了挥手,那书办忙欠了欠身,悄然退了出去。

刘以观站起身来,在签押房中缓缓地踱起了步子。

他自入仕以来,当真是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小小的县尉稳扎稳打,直到如此,成为大宋行在所在地的最高司法长官。

作为地方司法口的官,他已经到头了。还想更进一步的话,只有成为京官,只有进入三法司,才有更进一步的机会。

这就像祁同伟不惜一切也想争取一个副部的机会一样,上去了,也就意味着另外一个更高更长远的政治生涯的开始,上不去,这辈子也就到头了。

所以,刘以观才一改之前的沉稳和锋芒内敛,抱住了汤思退这个前程远大、必定拜相的大腿。

他的投名状,就是扳倒杨沅这个激进派树立起来的标杆。

现在,上司和同僚他都已经得罪了,杨沅这个朝廷新贵也被他拘进了大牢。

如果此案不了了之,那么他不要说更进一步了,就算现在的一切也要保不住了。

他最好的结果,也是被“发配”到穷山恶水之地,熬到致仕还乡。

他的下场,将还不如去了国子监做了闲官的晏丁晏通判自在。

想到这里,刘以观便不寒而栗。

他已没有退路可言!

刘以观回到公案旁缓缓坐下,拿起杨雷峯那份判决书,提起笔来,在自己盖好的大印上重重地划了一个叉,然后写下一行小字:“有新线索,需重新调查!”

有新线索么?

并没有。

但刘以观已经没有退路,没有线索,他也得制造出一些线索出来。

……

赵宁儿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其实大宋皇室的人基本都是这样,罕有飞扬跋扈者。

因为大宋以史为鉴,对皇室的约束一向比较严格。

周朝时分封了诸侯,结果周朝亡于诸侯。

大秦建立后,觉得分封制有问题,所以设了郡县制。

但大秦二世而亡,大汉一看,觉得分封制有问题,郡县制更有问题,于是他既设郡县,也搞分封,最后搞出个只能刘姓称王。

结果只能刘姓称王一样有问题,后来者就继续打补丁。

古人的以史为鉴,就是这么一步步摸索着来的。

到了宋朝时候,对于皇室的约束和管理,较之前朝就更为严谨了。

大部分皇子皇孙的爵位都是逐代递减的,异姓王更是一代而终。

管理宗室亲王的宗正寺,其大宗正甚至都不是赵家人,而是士大夫出身的官员。

而且宋朝的王爷不能像汉唐时候的王爷一样可以带兵打仗当统帅,也不能担任封疆大吏和朝廷要员。

当然,特例也是有的,比如宋朝后来的宰相赵汝愚就因为是宋太宗的后代,所以被韩侂胄弹劾了。

虽然赵汝愚只是宋太宗第八世孙,他爹只是个江西兵马都监,早就没有爵位了,但人家弹劾的也是理直气壮。

赵瑗这一代也有个特例,那就是赵璩。

但是皇子年幼,如果需要有个后备的监国人选,那非赵璩莫属。

再者,赵瑗这个皇位都是赵璩拱手让出来的,你要拿防范他造反来说事,也实在理不直气不壮。

所以朝臣们对此也就默许了,反正也就一代的事儿。

乖巧的赵宁儿知道自己这个公主身份,顶多是让别人有些忌惮,不让她姑父在牢里吃苦头儿。

但是,要想为姑父洗脱罪名,赦他出狱,眼下只能靠她叔父,监国晋王。

因此,趁着她如今长住晋王府,就经常去缠着叔父,央求他搭救姑父。

“我知道伱很急,但你先别急。”

赵璩摸着小侄女的脑袋说道:“你姑父这是以身入局,什么时候放他出来,你叔儿我说了也不算,得等你姑父他自己点头。嗨,你才多大,懂什么以身入局,叔父是说……”

“宁儿知道。”

赵宁儿两眼亮晶晶的,原本尖尖的下巴,现在明显有点圆润了,变得更可爱了。

“姑父给宁儿讲的故事里说过,顾晚姐姐就是以身入局,诱骗绿茶暴露了真面目呢。”

赵璩一愣:“绿茶还有什么真面目?难不成还能变成红茶、乌龙茶?”

“嗨,你不懂。”

赵宁儿只听了一句“以身入局”,再想到小姑父给她讲的故事,立马就信心十足了。

原来小姑父这是要打绿茶的脸呀!

好期待!

……

刘以观捧着厚厚一摞卷宗,送到了汤思退的案头。

刘以观满眼血丝,胡须凌乱,气色也很差。

连日来,他四处奔波,日夜操劳,还要不时加班提审犯人,技巧性地诱导他们翻供,殚精竭虑,心血耗损过巨了。

不过,现在终于形成了一条无懈可击的证据链,可以召集三法司官员公审杨沅了,刘以观亢奋的很。

汤思退认真地翻阅着刘以观提交的卷宗。

虽然杨沅目前的职位与他一比相去甚远,但这位朝廷新贵的能量却不容小觑。

没有绝对把握,他也不敢轻易发动总攻。

一旦出手,他就要把激进派树起的这杆大旗彻底撅折了,再踏上一脚,籍此对激进派形成彻底辗压。

等官家从成都回来时,大局已定,尘埃落定矣。

金国间谍寇黑衣与杨澈是好友,与杨沅也过从甚密。

两人还曾一起出使北国,虽然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似乎在针锋相对,但其所作所为,可以说是配合默契。

“行在交子务”的杨雷峯被金人重金收买后,故意制造火灾,换取了真雕版。

但具体交付给了何人,他并不清楚。

他只是按照约定,将雕版藏起,等候接应人来取。

而在火灾发生之前,寇黑衣曾借故进入会子务。

火灾熄灭时,杨沅进入了会子务。当时与他同去的,还有时任临安府通判的张宓。

在张宓离开之后,杨沅去而复返,再次进入了会子务,并且带了一名军巡铺的铺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