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真正的天子门生(第3页)
赵瑗作为皇帝,本来也不至于因为某位大臣信奉的不是他所推崇的学术,便弃用之。
可是礼部是掌管教化的衙门,这种关乎教育的衙门,它的尚书怎么可以是一个信奉伪学的人呢
所以,虽然曲陌去职要在礼部试之后,他的继任者身份却很快就传出来了,乃是王慎之王侍郎。
王侍郎这一搏是真的成功了。
而孙艺嘉孙侍郎,却因为信奉理学失去了成为礼部尚书的机会。
这个消息传开,理学信徒们就如挨了当头一棒。
此时临安正在筹备礼部试,全国各地的举子齐聚临安。
这场学术之辩,因此也就不再只局限于临安士人之间了。
也不知有多少读书人加入了对理学和蜀学之辩的讨论与研究。
在这个时代理学本来就不占上风,时常受人诟病抨击。
现在因为皇帝明确站队,局势更加明朗。
这时候,“木易先生”与陆九渊和其他几名新收的弟子一番探讨之后,又出了一本新蜀学的详解。
原本的蜀学体每户杂乱无章,它融合了释、儒、道的许多思想,却一直没有一个系统的、明晰的理论。
现在有了李师师的启发,又有陆九渊这个真正的心学创造者“不断脑补”,居然搞出来了。
“木易先生”又是个不差钱的,一旦形成著作,它就会第一时间被印刷出来,并免费赠送给士人学子。
一时间,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等年轻官员,在陆续拜读了“木易先生”的两部著作之后,全都成了“木易学派”的追随者。
随着宋金之间正常贸易的恢复,一些容易夹带的东西也难免会被偷运出去。
于是,在新金的上官骆、和金国济南府的辛弃疾的案头上,也很快出现了木易先生的大作。
朝廷中,抨击理学的官员也开始渐渐增加。
秘书郎世缨上疏请求官家下旨在科举中禁用二程之说以改变慢诞浮夸之士风。
太常少卿王淮写文章抨击理学使得士子书生多事虚文,能文者多,知道者少,读书不见于用。
国子监主簿郑丙上疏称“近世士大夫有所谓道学(即理学)者,欺世盗名,不宜信用”。
已然拜“木易先生”为师的太学生陈贾,公开写文章抨击“近世士大夫有所谓道学者”,表面上“以正心诚意、克己复礼为事”,其实不过是“假其名而济其伪”。
一时间,理学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赵瑗见状,顺势接受了这些大臣的意见,决定斥理学为“伪学”,从此严禁传播。
沈该觉得对于一门学术进行批斥倒没什么,但是以朝廷的名义禁止,似乎有些太过,便想为理学辩解一番。
可赵瑗回答他说:“道学岂不美之名正恐假托为奸,真伪相乱耳。”
终是正式下诏,禁止传播理学了。
赵瑗还亲自为苏轼文集作序赞扬,并追谥苏轼“文忠”、苏辙“文定”,再赠苏轼为太师。
这就更进一步推动了蜀学的发展。
只是,三苏毕竟已经过世了,再为蜀学树立一个活着的榜样,才能更有助于蜀学的发展。
可是,那位“木易先生”行止如神龙,陈俊卿的人始终未能追踪到他的住处。
连他这个人是谁都无法确认,不知道他的底细,皇帝自然不能轻言嘉许。
不过,这时候的蜀学已然声势大振,新蜀学的大宗师木易先生始终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倒是为他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颇有点鬼谷子一般人物的神秘了。
这种神秘,无形中对他起到了另类宣传的效果。
许多士子文人、朝廷命官以“木学”信徒自诩,也就毫无障碍了。
否则,一旦此时李师师把杨沅推到台前,让人知道“木易”就是杨沅,反而对这种新学的传播和信徒拥趸的出现,造成一种障碍。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一旦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把杨沅和“大儒木易”画上等号,杨沅这位心学教主,也就能立马收获一大批来自于士大夫群体的门生!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