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流民饥民,刘大善人(第3页)

 大楚于莱州府东南部至胶州,下辖胶州、即墨、胶西三县,另有浮山、灵山两卫。

 胶西县城便在胶州湾西岸,是个滨海小县城。

 其城周长不过八里,墙高不足两丈。

 山东大旱,莱州自然也有旱情,只不过较青州情况轻一些,但胶州却属于莱州府旱情较重之地。

 胶西作为滨海小城,相当部分百姓都是渔民,或以海货为生,受到旱情影响倒没那么严重。

 但同样产生了一些流民、饥民(饥民要比流民更严重)。

 胶西县令晏庆贪婪而无能,县内有流民诞生,不仅不设法赈济、救助,反而在县内增设关卡,提高过税,尤其是城门税。

 据城内传出的消息说,晏庆这么做就是为了避免流民、饥民涌入城中。

 因此过去这段时间,胶西城外聚集了数千流民、饥民。

 胶西城内大户只有三家愿意施粥赈济,却都是隔好几日一放粥,而且每次放的都不多。

 这已经算是善举。

 更多大户不仅一毛不拔,反而趁机在城外以天价售粮,或以远低于正常人市的价格搜罗俊俏的男孩、女孩以及年轻男女,准备卖到南方去,赚取人口买卖的暴利。

 这些聚集到胶西城外的灾民,要么妻离子散,要么活活饿死,景况凄惨无比。

 但在三日前,这里却来了名叫刘升的大善人,据说是海商出身。

 他来到胶西后,见城外尽是饥民,便派人进城买粮食赈济。

 城内粮价虽然也比往常贵了近十倍,可相较于城外好几十倍的天价,却仍算便宜了。

 这位刘大善人在入城的头一天,在城内几家粮商以及各家储粮大户尚没注意的情况下,派人一口气买了上千石粮食。

 然后就开始在胶西东、西、南三座城门外放粥赈济。

 不像那三家大户每隔几日放一次粥,每次只放一个时辰。

 刘大善人每日放粥两次,只要是在他那儿登记了的灾民,每次必然能领到一碗粥喝。

 赵振文了解到这些,不仅暗自惊讶,心想:这胶西城外如今怕不是有五千人,哪怕每日每人两碗清粥,一天也得消耗不少粮食。

 这位刘老爷却已经连续赈济了三四天,可真是个大善人啊。(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