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扬州十二钗,边军朱重阳(第3页)

 所谓家资十万贯以上、万贯以上,只是大崋督察院按照大楚这边习惯,给大盐商划分的两个等级,并不代表他们家资只有十万贯、万贯。

 刘升听了于成龙的汇报,并不算意外。

 虽说为富未必不仁,但在这时代,能成为大盐商的绝对没有真正干净的——真要一尘不染,也干不了这一行,更难以成为大盐商。

 就像当初在大崋那边清查扬州大盐商一般,盐商们罪责最轻的也要罚钱,多数都要被判决抄家,甚至流放、处死。

 大楚此时吏治败坏虽不及明末,却也差不了太远,黑暗的社会背景下,盐商所做不法之事自然不少。

 像成灏,其人在经营盐业方面用了哪些不法手段暂且不说,单是其打造的连锁青楼风月阁,便涉及了一些非法人口买卖。

 再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罪名,最终成灏被判处死刑。

 成氏族人也大多被流放往虾夷岛以北的苦兀岛。

 至于成氏家产,自然都被抄没了。

 很快,轮到林佳鼎汇报此番抄家所得的钱财。

 “启禀陛下,此番抄了五位特大盐商、十八位大盐商的家产。”

 “最终抄得黄金二十四万两,白银一百三十六万两有余,另有大楚铜钱七十八万贯。”

 “除此外,还有田地一百一十七万亩,房产六十八处,商铺九百七十三间···”

 随着汇报的继续,刘升倒是没什么特别的表情,林佳鼎却是不自禁地露出了笑容。

 虽然当初在那边清查扬州盐商之事就是他负责办理的,可如今再经历一次,仍不禁感叹盐商的富裕。

 最主要的是,有了这批钱财,他这个财政部尚书的压力便减轻不少。

 刘升其实在暗暗感慨,这大楚到底处在十四世纪末,拥有的白银数量远不如大明。

 所以此番从这些扬州盐商家中抄得的金银也不算多,反倒是田地、房产、商铺、珍玩珠宝之类的很不少,价值一时无法估量。

 至于粮食,自然也有一些,但不算太多。

 不过既然有钱,刘升完全可以派舰队到大楚南方或者中南半岛去买粮食。

 ···

 在崋军这边忙着清查江北盐商时,大楚朝廷则在忙着调集边军。

 这件事对大楚朝廷来讲,绝对不容易。

 因为好些边军都处于欠饷状态,平时若无战事,不调动,还可以勉强安抚住。

 可要想调动他们,不补发一部分军饷是不行的。毕竟大楚边军都属于募兵,是有家人的,当兵的一大目的就是赚钱养家。

 嘉华皇帝咬咬牙,从内帑拿出了三十万贯,和户部、太仆寺等财政部门一起凑了百万贯军饷,专门用于此番边军的调动。

 结果这些钱出了大楚朝廷中枢,就少了四分之一。

 等到了各支边军高级将领手中时,便只剩一半左右了。

 高级将领也有一大家子要养活啊,更何况很多人还要养家仆、小妾,还要享受,又或者培养家丁。

 因此,最后实际发放到底层边军士卒手里的军饷连五分之一都不到了。

 另一边,大楚朝廷专门调集给边军的粮草,经过贪官污吏的重重沾手,最后实际发到底层士卒手里的,不论品质还是数量,也都大大不如。

 偏偏在这种情况下,高级将领们碍于朝廷严令,又催逼着士卒们往汝宁府行军。

 一时间,不少边军士卒都产生了极大的怨气···

 朱重阳背着火绳枪和藤牌以及祖传的一领精制布面甲,手提腰刀,吭哧吭哧,深一脚浅一脚的走着。

 周围有很多他这样的士卒,但在周围这一百多人中,却以他身形最为高大,装备最为精良。

 朱重阳祖籍在凤阳,可从太爷爷那辈,就跑到甘肃当募兵,也即是边军。

 到了他爷爷那辈,更是当上了边军把总,手底下管着好几百人,成了大楚入品的将官。

 可惜轮到他父亲从军时,军中就不好混了,变得越来越黑暗。最终,他父亲只做到了总旗官,只能管一百人。

 轮到他时,多方立功,如今也才当了小旗官而已,手底下只有五十个兵。

 朱重阳从小就有大志向——当年甘肃饥荒时,他为了拉拢小伙伴们,把自家的一头牛娃子给宰了分食,事后挨了老娘好一顿打。

 所以进入甘肃边军中后,他先是积极训练、做事、立功,再加上一些祖父、父亲遗留的人脉,当上了小旗官。(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