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0章 运送尸体回刑侦支队(第2页)
警车驶进刑侦支队的大门,两人抬着证物箱直奔技术科。虽然目前案件仍处于僵局,但他们坚信,这些从北河岸边一点点发掘出来的痕迹,终将成为破解谜团的钥匙,让隐藏在平静河面下的罪恶无所遁形。
下午2点,刑侦支队解剖室的恒温系统稳定在16c,过滤系统全力运转,试图稀释浮尸带来的腥腐气味。载着北河尸体的冷藏车缓缓驶入通道,两名工作人员穿着厚重的生物防护服,小心翼翼地将包裹尸体的深色帆布布袋抬到解剖台上。布袋表面还沾着水草和泥沙,袋口的尼龙绳捆扎得紧实,解开时发出“咯吱”的摩擦声,隐约能看到袋内肿胀变形的躯体轮廓。
“准备解剖器械,先进行尸表检验,重点记录腐败特征、损伤痕迹、体表附着物,尤其是与水中浸泡相关的变化。”张凯戴着双层乳胶手套,声音透过防毒面具传出,带着一丝沉闷却异常清晰的专业。助理小林早已将解剖盘按顺序排开,手术刀、镊子、骨锯等器械在无影灯下泛着冷光,旁边的标本瓶里分别装着生理盐水、防腐剂,随时准备收集各类检材。
小林用剪刀小心剪开帆布布袋,尸体的全貌逐渐暴露。尸体呈中度至高度腐败状态,全身皮肤因长时间浸泡而发白、起皱,呈现典型的“洗衣妇手”特征,部分皮肤已与肌肉组织分离,轻轻一碰就有脱落的风险。“死者为男性,年龄初步判断在40-50岁之间,身高175cm,根据股骨长度测量结果推算,误差不超过1cm。”小林一边用软尺测量尸体各部位尺寸,一边在记录板上快速书写,“全身尸僵已完全缓解,关节呈松弛状态,说明死亡时间已超过72小时;尸斑呈暗紫红色,分布于背部、臀部及四肢后侧未受压部位,指压不褪色,符合死后24小时以上尸斑固定的特征,但因水中浸泡,尸斑颜色较正常腐败尸体略浅,边缘也更模糊。”
张凯蹲在解剖台旁,用解剖针轻轻刺破尸体腹部的腐败气泡,褐色的腐败液体缓缓流出,带着刺鼻的硫化氢与河水腥气混合的味道。“立即取样检测腐败液体中的气体成分,重点关注硫化氢、氨气的浓度比值。”他叮嘱小林,随后用镊子夹起一块脱落的皮肤组织,对着无影灯仔细观察,“皮肤呈灰白色,腐败程度已进入活跃期,但因长期处于水中低温环境,北河近期水温约15c,,腐败进程较常温环境缓慢。胸腹部可见散在的腐败静脉网,呈树枝状分布,这是死后4-6天的典型表现;另外,尸体右下腹的尸绿已蔓延至腰部,根据尸绿扩散速度与水温的关联公式推算,结合北河水流速度,0.3米/秒,对尸体腐败的影响,初步判断腐败进程已持续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