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9章 大唐双龙传 (动摇 上)(第2页)
易华伟的目光平静地迎上梵清惠,那温润的语调再次响起,却带着比帝踏峰积雪更冷的穿透力:
“扶危定倾?择选明主?斋主认为,天下兴衰,王朝更迭,根源何在?”
梵清惠目光澄澈,语气坚定:“根源在人心失道,君王失德,门阀割据,致使纲常崩坏,战火连绵。”
“然。”
易华伟微微颔首,随即话锋一转:“静斋解决之道为何?非是教化人心,非是匡扶制度,非是弥合割据,而是…以手中之剑,以和氏璧之‘天命’,选定一人,助其扫除‘障碍’,登临大宝。此等作为,与你们所反对的门阀割据、武力夺权,有何本质区别?不过是换了一个被你们‘加冕’的对象,换了一套‘代天行道’的说辞罢了。你们并未触及乱世的根源,只是在根源之上,叠加了你们自己的意志和力量。你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失道’的一种体现——一种超然于世俗规则之上的‘道’。”
他向前踏出一步,那无形的“沉寂”感随之扩散,仿佛整个广场的重心都向他偏移:
“你们说救万民于水火?请问斋主,静斋弟子,可曾亲手在田垄间扶起一个饥民?可曾在灾荒之年开仓放粮?可曾制定律法约束豪强,安抚流民?你们所做的,只是在乱局中挑选一个你们认为‘最合适’的棋子,然后用武力帮他清除掉其他棋子。当你们的‘明主’坐上龙椅,你们的‘拯救’便宣告结束。至于他日后施政如何,百姓是否真正得享太平,那便不在你们关心的范畴了。因为你们已经完成了‘代天行道’的仪式,回归了你们的‘方外清修’。
妃暄姑娘路上言及静斋从未为一己私利,此言或许不虚。但静斋所求的,是‘代天行道’这个理念本身的贯彻,是静斋超然地位的神圣不可侵犯。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私心’?一种凌驾于苍生福祉之上的、更宏大也更危险的‘私心’?”
梵清惠的眉头紧紧蹙起,易华伟的话语像最精准的解剖刀,直指静斋行为模式的核心悖论。她沉声道:“静斋择主,自有严格标准,非仁德兼备、心怀天下者不取!且静斋虽隐世,亦会关注天下大势,若所选非人,自不会袖手旁观!”
“仁德兼备?心怀天下?”
易华伟的嘴角似乎勾起一丝极淡的弧度,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讽刺:“标准由谁定?由静斋定。评判由谁执行?由静斋执行。监督者何在?无人能监督静斋。斋主口中‘不会袖手旁观’,请问如何‘不袖手’?是再次‘代天行道’,废黜你们曾经选定的‘天子’?那岂不是承认你们之前的‘天道’错了?还是说,静斋拥有废立天子的最终裁决权?此等权力,比之皇权,更不受制约!此乃真正的‘神器私授’,祸乱之源!”
目光扫过宏伟的慈航殿,易华伟语气渐冷:
“你们的存在,向天下所有野心家昭示:有一条凌驾于万民意志、凌驾于王朝法统之上的‘捷径’——获得静斋的认可。于是,枭雄们不再专注于如何治理好一方土地,如何真正赢得民心,而是绞尽脑汁揣摩静斋的好恶,寻求与静斋的关联,甚至不惜伪装仁德,只为得到那块玉璧的‘天命’光环和静斋的武力支持。你们的存在,扭曲了逐鹿天下的正常秩序,将本应靠施政能力、民心向背进行的竞争,异化为一场争夺‘静斋认可’的游戏。这难道不是在加剧乱象,而非平息?”
梵清惠的气息微微一滞,易华伟所描绘的“竞逐静斋认可”的景象,是她从未深入思考过的角度。她强自辩驳道:“静斋秉持公心,慧眼如炬,岂会被伪装所欺?”
“公心?”
易华伟的声音陡然带上了一丝漠然的威严:“绝对的公心,便是绝对的独裁。无人能保证静斋永远正确,无人能保证静斋的‘天道’永远不被私心或偏见所染。当你们手握不受制约的力量和‘替天行道’的大义时,一次错误的判断,带来的便是山河破碎,万民涂炭!而你们,只需退回帝踏峰,一句‘天道无常’便可推卸所有责任。你们所谓的‘公心’,不过是包裹着巨大风险的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