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1章 大唐双龙传(宁道奇 上)


 
  “放下你们手中那柄‘替天行道’的剑。”

  易华伟的目光扫过师妃暄,仿佛穿透了她的皮囊,直视着她体内流转的慈航剑气:“封存你们脑中那套‘代天择主’的妄念。”

  “然后…,”

  他的语气毫无波澜,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走下这帝踏峰,走出你们用‘天道’编织的樊笼。”

  “走到你们口中要拯救的‘万民’中间去。不是以高高在上的‘仙子’、‘救世主’的身份,而是以一个……‘人’的身份。”

  师妃暄的瞳孔骤然收缩。走下帝踏峰?像一个普通人?

  “去亲眼看看,你们扶持的门阀铁骑踏过之处,留下的究竟是‘仁政’的颂歌,还是流民遍野的哀鸿?”

  易华伟的声音如同冰冷的铁犁,翻开她认知深处从未真正触及的土壤:“去亲身尝尝,你们口中‘为天下计’所征收的赋税,落在寻常农夫肩头,是几石沉甸甸的粟米?去亲手摸摸,那些被门阀圈占的土地上,佃农枯槁的双手和老茧。”

  “去市井坊间,听贩夫走卒如何咒骂这世道,听升斗小民如何为一斗米、一尺布精打细算,听他们心中真正渴望的‘太平’,究竟是什么模样。”

  “去乡野田埂,看农夫如何在豪强盘剥与天灾兵祸的夹缝中挣扎求生,看一场春雨或一场冰雹,如何轻易摧毁一个家庭整年的希望。”

  “去边关隘口,看戍卒如何枕戈待旦,看烽烟如何燃起又熄灭,看每一次‘王朝大业’的鸿图背后,堆积着多少无名枯骨。”

  易华伟的话语,没有慷慨激昂,只有一种近乎残忍的平静,描绘着红尘俗世最真实、最沉重的画卷。

  “用你们的眼睛去看,用你们的耳朵去听,用你们的心去感受。”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如刀:“而不是用你们那套自以为是的‘天道’去揣度,去安排!”

  “若你们真有一丝‘济世’之心,而非执着于‘代天’之名,”

  易华伟的声音低沉下去,却带着更深的穿透力:“那么,当你们真正看清了这世间的苦难根源——那些盘根错节的门阀利益,那些敲骨吸髓的苛捐杂税,那些视人命如草芥的兵戈,那些阻断生机的垄断……”

  “你们要做的,不是去选择一个‘明主’来压制这一切,寄希望于他的‘仁德’。因为你们选出的‘明主’,本身就诞生于这腐朽的土壤之中,是这利益链条的一部分!你们要做的,是去思考,如何用你们所拥有的力量、智慧、甚至这帝踏峰千年的积累,去帮助那些最底层的‘尘埃’,一点一滴地撬动这些压在万民头顶的巨石!”

  他的话语,如同重锤,一下下砸在师妃暄摇摇欲坠的心防上:

  “去帮助乡民开凿一条能灌溉百亩旱地的水渠,比扶持一个‘明主’更有功德。”

  “去研究一种能防治时疫的药方,比‘代天择主’更能活人无数。”

  “去斡旋平息一场即将爆发的村寨械斗,比坐看天下烽烟更有价值。”

  “去督促官府减少一项盘剥商旅的杂税,比空谈‘仁政’更得民心。”

  “甚至,”

  易华伟的目光落在师妃暄身上:“去教会几个农家孩童识字算数,让他们未来少受些蒙骗,也比你们在这峰顶空谈‘天道’、拨弄天下棋局,对苍生更有益万倍!”

  “此乃‘大仁不仁’。”

  易华伟的声音归于沉寂:“真正的天道,在众生生息之间,不在你们静斋的经卷之上,更不在那虚幻的‘和氏璧’天命之中。”

  “放下执念,入世,行微末之功,积跬步之德。这才是你们静斋,若真想‘济世’,唯一该走的路。”

  他重新闭上了眼睛,不再言语。

  师妃暄僵立在原地,如同被一道无形的雷霆劈中。易华伟描绘的那条路——没有神光环绕,没有天命加身,没有宏图霸业,只有琐碎、平凡、甚至卑微的“微末之功”——与她过去二十年所受的教诲、所憧憬的使命,截然相反!那是一条向下走的路,走向泥泞,走向尘埃,走向她从未真正理解过的“万民”。

  巨大的冲击让她脑中一片轰鸣。下山?像一个普通人?去开渠?去治病?去教孩童识字?这……这就是他所谓的“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