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总结暨请假(第2页)

 而在网络文学的创作中,这种“互文性”表现得更加明显,往往前人写火了一本书,就会有乌泱泱一片后人对其进行“跟风”,形成各种各样的流派,比如系统流、无限流。“无限流”的诞生与“互文性”更是密不可分,在原教旨主义的无限流小说中,将一个个已有的影视作品改编成副本,就是一种致敬和互文。

 但“互文”不等于抄袭,它更深的一层内涵是要对前人的创作进行超越,汲取前人的经验,创作出更优秀,更符合读者期待的作品。就像无限流开山之作《无限恐怖》,那些影视副本让无数人弥补遗憾、热血沸腾,但后来者若只懂照搬《生化危机》,一上来就打丧尸,恐怕读者会打哈欠:“这剧情我奶奶都能背出来。”

 作者要做的是打破读者的期待,不要让读者猜中后续的发展。推理小说圈有一种说法:“写推理小说就是给读者出题,作者用一本书的篇幅写解析,读者用阅读一本书的时间想答案,是作者与读者的智慧博弈。”这在网文领域同样适用,作者至少要表现出足够的智慧,不要让读者觉得又被套路愚弄了,智商受到了侮辱。

 打破期待的同时也要满足读者的期待。这听起来是矛盾的,其实不然。打个比方,在读者习惯性以为先出场的是主角时,你反个套路,让那人被真主角刀了,这就是打破读者期待。但真主角逼格很高,很令读者喜欢,读者一看觉得太帅了,这就是满足读者期待。

 读者以为主角会接受大佬的橄榄枝,抱大腿获取资源,但是主角拒绝了,这就是打破读者期待。但主角后续利用这桩事待价而沽,操纵舆论,获得了更大的利益,这就满足了读者对资源和利益的期待。既翻新脱俗,又不恶心读者,逻辑还通顺,好了,我要腆着脸在书籍页打上“智商在线”“不套路”的标签了。

 反例就是写主角吃屎的剧情,的确是打破期待了,但读者也被毒跑了。所以在我的个人理解中,衡量一个剧情是否合格的标准就是,既要打破读者对具体情节的期待(不要被猜出剧情发展),又要满足读者马斯洛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方面的期待。

 无限流小说发展到今天,其实已经有点套路化了,剧情无非是主角或因为意外,或是为了满足愿望,进入主神空间,通关一个又一个的副本,一步步变强,探究游戏本质。读者的精力是有限的,乌泱泱那么多本无限流,我写作过程中经常有不配得感,我凭什么让读者花费时间看我写的书呢?后来我总结出来两点原因:一是小众细分赛道,二是微创新。

 什么是小众细分赛道?起点app打开标签筛选,同时包含无限流、无女主、杀伐果断三个标签,三日内有更新的书只有七本。再加上“原创副本”这个标签,一本书都没有。而含有这些标签的书中,正文内容完全符合标签的恐怕还得减半,我一瞬间觉得压力骤减。作者觉得竞争大、卷,读者觉得没书看,一方面是推荐机制的问题,另外一方面恐怕也有选材不对齐的原因在。

 接下来是做梦时间:如果我再写一本无女主无限流,主角像苏晓那样杀伐果断,不放毒,再稍微有点水准,岂不是就能吸引一部分看了《轮回乐园》觉得不过瘾,还想多看几本的读者了吗?结果一搜,发现已经有人这么做了,这里推荐一本叫做《虚空灯塔》的书,更新比我还慢,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