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玩家鬼谷孒

第651章 平凡人

 牯岭街。 

 1945年,在台东洋人陆续被遣返东洋,遂将一些难以携带的书籍、字画等物品在此街随地摆摊求售,旧书摊因而聚集起来。 

 1949年,随着大陆来人陆续迁入,使得旧书来源更加充分,并以牯岭街为中心,扩大到邻近的街道。 

 山风书局,开在牯岭街的一间书局,既卖旧书也卖新书,同时回收旧书和照片,只要是照片就收,哪怕仅是家人或自己的肖像照。 

 冼耀文来到书局门口时,老板高雄在收拾一堆旧书,少东家高岚坐在一堆书上求知。 

 冼耀文来到高岚身侧,摸了摸她的头,“在看什么?” 

 高岚转头看看他,发现不认识,就冲高雄喊道:“爸爸,有客人。” 

 高雄望过来,看见冼耀文,放下手里的书立马走了过来,“冼先生,你提前到了?” 

 “日程安排有变化,昨天下午就到了。”冼耀文故意左右张望,“你回台湾有些日子了,没再找一个?” 

 高雄羞赧一笑,“遇到了一个,还没有正式在一起。” 

 “你有着落就好,有些话我也可以放心说,借一步说话。”两人走出几米远,驻足高岚听不见谈话的位置,“李愫秋后来在丽池花园当舞女,我问过下面的人,她被客人带出去过几次,大概两个月前,她辞职了,给一个叫全旭的人当情人。 

 全旭也是我的手下,常年在美国出差,年前回香港过年,我让他去丽池花园开心开心,谁知道竟然认识了李愫秋。 

 过完年,全旭就回了美国,他给李愫秋租的房子前些日子到期,我问他要不要续租,他的回答是不续,意思很明显,我便让人去看一下李愫秋,发现她有了新情人,我也就不再关注她。” 

 冼耀文拍了拍高雄的肩膀,“事情就是这样,李愫秋非良人,你心里的那道坎也该过去了。” 

 “其实我回台湾那天就对她死心了。”高雄平静地说道。 

 再次拍了拍高雄的肩膀,冼耀文说道:“这样很好,往前走。跟我说说你跟新嫂子没有正式在一起是什么状态?没有登记还是没有那个?” 

 “没有登记。”高雄不好意思地笑笑。 

 “跟你之前嫂子是姑娘?” 

 “欣瑶是台肥的职工,今年刚十九岁。” 

 “不出意外,嫂子跟着你就是一辈子,不要委屈了人家,婚礼不仅要办,而且要大办。趁我在台湾赶紧把婚礼办了,你只需划算新娘子的礼服、首饰,酒席由我负责,新居我送你一套一户建。” 

 高雄连连摆手,“冼先生,使不得,使不得,你送的礼物太重了,我不敢收。” 

 再一次拍高雄的肩膀,冼耀文语重心长道:“阿雄,听好了,你跟着我吃饭,让你吃香喝辣是我的责任,你的责任是忠诚,你做好了,我也不能让你失望,昂首迈步,面包会有,牛奶也会有。” 

 高雄嘴唇哆唆了几下,“冼先生,我一定好好做事,不辜负你。” 

 冼耀文淡笑道:“这里,你只需说声谢谢。” 

 “谢谢。” 

 冼耀文从书堆最上面拿了一本书翻着,随意地说道:“今天周末,嫂子还要上班?” 

 “不上班,但要在家里洗洗涮涮,欣瑶是老大,下面还有四个弟妹。” 

 “哦,今天会过来吗?” 

 “等下要过来,可能林婉珍也会来。” 

 “我想起来了,林婉珍之前也在台肥上班。” 

 一个月之前,冼耀文吩咐高雄找一个类似原先斯蒂的角色,高雄找到了林婉珍。 

 “林婉珍就是欣瑶介绍的,她们两个在一间办公室。冼先生,进店里坐吧,我给你泡茶。” 

 冼耀文摆摆手,“不用麻烦,前面刚喝了一肚子茶,没地方装了。杂志的事情,你调查得怎么样?” 

 “请稍等。” 

 高雄走进店里取了三本杂志返回,“冼先生,我调查了所有的民营杂志,这三本是办得最好的。” 

 冼耀文接过杂志,分别看了看封面,《当代青年》、《半月文艺》、《野风》。 

 “哪本是盈利的?” 

 “冼先生,台湾就没有盈利的杂志。” 

 “一本也没有?”冼耀文确认道。 

 “没有。” 

 冼耀文指了指手里的杂志,“如果我要投资,你觉得哪本最合适?” 

 “《野风》。” 

 “为什么?” 

 “《当代青年》的创办人是吕天行、李季谷夫妇,两人同时担任主编,这对夫妇是理想主义者,在创刊号上以‘为国家争正气、为民族争骨气、为社会争朝气、为自身争勇气’四点为该刊发行的宗旨。 

 立意很好,但在现在的台湾根本不可能,从民国三十四年开始,有不少理想主义者的文化人创办杂志,时间短的两三期就停刊,时间最长的坚持三年,无一例外都倒在不善于经营上。 

 《当代青年》已经欠印刷厂好几期的印刷费,随时都有停刊的可能。 

 《半月文艺》的发刊词强调要批评赤色风潮,发行的期刊内容主要围绕抨击赤色展开,不符合冼先生的要求。 

 《野风》由台糖的五名员工创办,他们在台糖负责编员工刊物。 

 五人基于对文艺的热爱,又看到石油公司出的《拾穗》半月刊十分风行,却是一本翻译性杂志,他们就想着办一份类似上海《西风》的杂志,但以发表创作为主,这就有了《野风》。 

 《野风》的编辑部就在五人在台糖的共同办公室,创刊条件简陋,却是充满热情,开办之初五人便说好共同审稿,每篇稿子都要三票以上方得过关刊出……” 

 耐心听高雄说完《野风》的诸多优点,冼耀文笑着说道:“你对《野风》很有好感?” 

 “不瞒冼先生,我和五人喝过几次酒,已经是朋友。” 

 冼耀文将手里的杂志放在书堆上,“你应该早说这一句,我投资杂志不是为了发声,而是为了发广告,一本以发表创作为主的杂志符合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