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工业化之路(第3页)
解决产能过剩的办法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字‘扩大需求’,包括两个方面:挖掘内需、扩大国际市场。
1913年,美国引入个税,并附带房贷利息抵税以及房屋折旧抵税政策。
1934年,罗斯福总统为经济复苏推行新政,创立了联邦住房管理局,其主要职能是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购房贷款信用保险,凡联邦住房管理局保险的抵押贷款,由联邦住房管理局保险承担因借款人无力偿还或房屋贬值造成损失的全部责任。
对抵押权人来说,联邦住房管理局保险的抵押贷款基本上是没有坏账风险的。
1938年,由于缺乏抵押贷款资金的持续供给,美国有数百万家庭无法拥有自己的住房,或者面临失去住房的风险,美国政府成立了房利美,增加抵押贷款资金的流动性,降低购房成本。
1944年,颁布《退伍军人权利法案》,为1600万退伍老兵提供低息房贷,首付零至5,利率2至3,只有市价一半。
差不多时间,推广30年固定利率房贷,即房贷的利率30年不变,通常是4,而欧洲多为浮动利率。如果房价未来的趋势保持上涨,贷款买房非常划算。
通过我上面列举的内容,基本可以得出‘美国从罗斯福时期就开始鼓励国民买房’的结论,也就是发展房地产。
发展房地产的好处很多,比较直接的就是创造就业,盖房子要建筑工人,要建材工人生产建材,盖好了入住前怎么也得稍微装修一下,这就又需要装修工人。
想住得舒服一点,家具要买或打,炉灶、锅碗瓢盆、抽水马桶等杂七杂八的东西都要添置,还有收音机、洗衣服、面包机、冰箱、电视机等家电,这些都是美国小康家庭必不可少的,覆盖了很多产业,可以创造数百万的岗位。
如今,美国又开始推动郊区化发展,穷人留在市中心,富人去郊区买房,这么一来,又会产生对通勤工具的需求,城市轨道交通、私家车。
1932年,美国汽车积压达到了峰值,大约有200万辆车的库存没有卖出去,一旦郊区化发展顺利,未来一些年,再次汽车大积压的可能性不会太大。
而汽车行业的大发展,又会直接带动钢铁工业、石油与炼化、橡胶工业、玻璃制造业,以及间接带动公路基建与房地产、零售业、金融与保险、旅游业一系列行业的发展。
这就是说,发展房地产可以实现挖掘内需、推动工业升级速度加快的目的,也就是实现产能过剩的危机爆发时间往后拖延,并实现了债务承接载体的转变,即实现了一次经济转型。
房地产行业是在本国的领土上发展,不受外国势力的干扰,可以在一个可控、安稳的环境中不断扩大债务规模,直到规模到达一个无法再继续扩大的临界值。”
“这个临界值是什么?”
“房价虚高到国民无法承受的地步,国民通过房子承载的债务总额过高,就不能任房价继续上涨,必须戳破房产泡沫,政府甩掉房地产包袱。
不过在戳破之前,必须构建好第二次经济转型的基础,就是债务外转的通道,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让其他国家的国民承担本国国民应承担的债务压力。
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一种可以说和宋代的岁贡以及社团收保护费的模式有点类似,你定期给我好处,我帮你好好劝冼耀文,不让他欺负你。”
齐玮文轻笑道:“你是说美元霸权吧?”
“聪明,核心就是这个。”冼耀文赞了一句后又说道:“另外一种就是扩大国际市场,对外倾销工业品,工业成品和工业原料。
工业升级会推动经济发展,也会导致物价上涨,带动国民收入提高,这就意味着工业品的生产成本增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降低。
高级工业品,比如只有美国能生产的工业品,利润率会比较高,人工成本的增加对其影响不大,但对很多国家都可以生产的低级工业品的影响就比较大,这种工业品的成本大头就是人工成本,工人的工资一增加,可能会导致彻底失去市场,进而企业倒闭。
对这一类很快会失去竞争优势的企业,要么生产外迁,去人工成本较低的国家,要么技术输出,让其他国家的工业体系融入美国的工业体系,为美国本土工业提供廉价的工业原料,美国经过二次加工再输出到国家市场。
美国向台湾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乍一看是吃亏的买卖,但仔细一分析,里头蕴含深意,最粗浅的是服务于冷战战略,再深入一点,美国可以获得短期收益和长期结构性影响。
现在已经体现出来的美国小麦、面粉和棉花,通过美援,美国那边的企业可以获得稳定的订单,比如嘉吉和大陆谷物。
又比如台电、台糖、台泥、台肥,美援囊括的一系列工业技术援助,台湾方面都需要用美援资金向美国购买机械设备,这导致美元回流,以及后续沿用美国标准,设备更新依赖美国供应商。
另外,通过美元输入台湾,强化美元在台的结算能力,美援低息贷款迫使台湾放弃自主货币政策,这都有利于美元霸权的构建。
总的来说,美国想打造一个经济和军事上极度依赖美国的台湾,难听点说,就是一条听话的狗。”
齐玮文呷了口酒,问道:“这跟你到台湾投资又有什么关系?”
“别着急,马上就要说到。”冼耀文摆摆手,接着说道:“不过在说之前,你最好先思考一下我前面说的工业化筹集资金的办法。”
齐玮文略作思考后说道:“你的意思是说美援代替了台湾人要承担的债务?”(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