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玩家鬼谷孒
第744章 七大之野心(第2页)
好莱坞七大里实力最弱的是雷电华,估值差不多能算出5000万美元,其他的近亿或过亿,貌似很强大,实则极为羸弱。
七大的估值组成中包含太多不能等同现金的部分,每一家的现金流都非常紧张,且背负不少债务,少则两三千万美元,多则七八千万美元,雷电华的负债逾3000万美元,负债率已经突破60%,稍有不慎,例如投资一部大片失败,分分钟破产。
可以说七大都是纸老虎,时刻泡在水深火热中,但想挤进它们的行列却又很难,片库资源、人脉等都需要一点一滴累积,从零成为七大,不说个中困难,就是时间上也是相当漫长。
从零开始不可取,只有走兼并的捷径,而纵观整个好莱坞,最适合的兼并对象就是联美,雷电华排在第二位。
霍华德·休斯在电影方面就是一个外行,却是相当痴迷电影,当初收购雷电华的股份明明是奔着为他的环球航空做宣传片和植入广告的目的。
但1948年以9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25%的雷电华股份后,为了实现自己的电影梦,他一直在增持股份,直至突破50%,雷电华终于成了他的一言堂,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霍华德·休斯是偏执狂,对他自己重视的影片,一直本着自我的精益求精,但凡他不满意,影片就要重拍,一遍不够两遍,还不够继续。
雷电华今年四月上映了《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东西》,霍华德·休斯对结局不满,重拍了三次,预算飙到了160万美元,而票房却是相当惨淡,直到目前还没有超过预算,大赔是一定的,就看最终具体赔多少。
类似的操作,霍华德·休斯可不是仅此一次,雷电华的底子再厚也经不住这样折腾。
不仅如此,霍华德·休斯还是一位意志坚定的反共斗士,非美活动委员会还没开口呢,他就在雷电华内部进行大清洗,解雇了不少编剧、演员,支付了巨额违约金。
如《公民凯恩》的编剧赫尔曼·曼凯维奇、《非洲女王号》的导演约翰·休斯顿等,折腾了三年,雷电华的人才流失严重,创造力枯竭,流动资金也接近告罄。
辛普森今天刚刚提过雷电华为筹集资金拍摄新片,正在低价抛售片库的部分版权,其中包括《金刚》、《公民凯恩》,简直要死,这两个可是大ip,会下金蛋的母鸡。
雷电华在霍华德·休斯手里绝对不可能好,困境无法解决,转手卖掉是早晚的事,而且如此操作对霍华德·休斯本人而言并不一定会亏,无论是在投资上,还是在个人享受上。
三年时间,霍华德·休斯借着雷电华的便利,可没少睡好莱坞女星,如果要制作他睡过的女星表单,还不如逆向思维制作没睡过的女星表单,那样会轻松许多,等到雷电华实在撑不住了,再把公司一卖,赚点溢价,简直是“玩妞有钱赚”的完美投资案例,值得商学院重点讲解。
凌晨时分接到辛普森的电话后,冼耀文一直在琢磨花社另立一个ip一事,假如花社的子公司成为好莱坞的七大之一,这个概念折射到股价上,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在股市上筹集到海量的资金,花社立马可以筹谋趁价高出售“七大之一”。
好莱坞不是香港,七大之一听着带劲,但运营压力极大,编剧工会、演员工会等组织的存在,令好莱坞影片的制作成本、养人成本无法极限压缩,除非每个项目都能以大博大或以小博大,不然,大而全的制片厂只能时刻处于如履薄冰状态,一次投资失误便濒临破产是无法摆脱的魔咒。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大制片厂没有暴利的可能,只能是细水长流,经营大制片厂犹如一个月只有几百块的缉毒警,且是剥离荣耀,仅剩为几百块钱玩命,傻子才干。
如果使使劲,冼耀文确实能从肚子里掏出不少以小博大的故事梗概,他运营大制片厂做到盈利不难,起码不至于如履薄冰,但制作一个项目相当耗费精力,且意外随时可能发生,暴利的项目重新复制一遍,结局并不能百分百保证暴利。
就算暴利有保证,他只能获得高利润,而不是高利润比,时间精力加海量投资,最终获得不菲的利润,貌似不错,但其实有更好的选择。
他拿出故事,找制片厂合作,不需要投入太多时间精力,也不用投入太多资金,制作、宣发都交给别人,他坐等分成,最终获得的利润虽然无法和自制相提并论,但利润率高,约等于无本暴利,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业内司空见惯的“做账”神通,他需要怕吗?
他又不是好莱坞的小喽啰,任人搓扁捏圆,不说狠厉的报复手段,以及从其他途径进行打击,就是最直接、无力的打官司,他负担得起官司成本,时间上也拖得起,十年八年打着就好了,不拿到天价赔偿不算完。
以他目前的状态,大方向上必须有计划,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细节上却是必须灵活,见到缝隙就得钻,卓别林让他看见了“讲更动听故事”的机会,他就要顺着往上爬,有一丝机会就不放过。
冼耀文和克里姆来到花园远离女人们的一隅,克里姆直接说道:“亚当,有没有想过独立制片罗马项目?”
“亚瑟,你知道我在香港还有一家影视公司?”
“这不是秘密,我不仅知道友谊影业,还知道你已经在法国和英国铺设发行渠道。”
每个国家电影圈核心的企业和人物是有数的,而且电影圈又非常讲究人脉,友谊发行在使劲的时候,动作自然会直接或间接落进有心人眼里。
黛丽尤在巴黎为了奥德·黛丽尤的业务可是相当卖力,被她攻关过的人总有那么一些对“奥德”是何方神圣感兴趣,而且,即使不被询问,黛丽尤也会主动解释,亚洲市场可是奥德·黛丽尤的综合竞争力重要组成之一,不吹嘘怎么行。
加上卡罗琳·邓肯在好莱坞的后花园澳洲建立奥德·昆士兰,友谊影业更容易落在好莱坞人的眼睛里,凭着七大的信息渠道,完全可以轻松将他冼耀文挖出来,并将友谊影业和花社串联起来。
“是的。”冼耀文颔了颔首,“我准备了不少不错的创意,未来几年会一一制作向全球发行,这是我的野心。”
“像罗马这样的创意?”
“嗯哼。”
“在美国的发行你怎么考虑?”
“亚瑟,我有必要解释一下,我只是友谊影业的股东之一,在我上面有一个更大的股东,我只是打工的。
花社也是一样,我卖了不少股份给若热·贵诺以及另一个股东。
所以,友谊影业和花社其实没有关系,而《罗马假日》是若热·贵诺经纪公司的项目。”
七大的估值组成中包含太多不能等同现金的部分,每一家的现金流都非常紧张,且背负不少债务,少则两三千万美元,多则七八千万美元,雷电华的负债逾3000万美元,负债率已经突破60%,稍有不慎,例如投资一部大片失败,分分钟破产。
可以说七大都是纸老虎,时刻泡在水深火热中,但想挤进它们的行列却又很难,片库资源、人脉等都需要一点一滴累积,从零成为七大,不说个中困难,就是时间上也是相当漫长。
从零开始不可取,只有走兼并的捷径,而纵观整个好莱坞,最适合的兼并对象就是联美,雷电华排在第二位。
霍华德·休斯在电影方面就是一个外行,却是相当痴迷电影,当初收购雷电华的股份明明是奔着为他的环球航空做宣传片和植入广告的目的。
但1948年以9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25%的雷电华股份后,为了实现自己的电影梦,他一直在增持股份,直至突破50%,雷电华终于成了他的一言堂,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霍华德·休斯是偏执狂,对他自己重视的影片,一直本着自我的精益求精,但凡他不满意,影片就要重拍,一遍不够两遍,还不够继续。
雷电华今年四月上映了《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东西》,霍华德·休斯对结局不满,重拍了三次,预算飙到了160万美元,而票房却是相当惨淡,直到目前还没有超过预算,大赔是一定的,就看最终具体赔多少。
类似的操作,霍华德·休斯可不是仅此一次,雷电华的底子再厚也经不住这样折腾。
不仅如此,霍华德·休斯还是一位意志坚定的反共斗士,非美活动委员会还没开口呢,他就在雷电华内部进行大清洗,解雇了不少编剧、演员,支付了巨额违约金。
如《公民凯恩》的编剧赫尔曼·曼凯维奇、《非洲女王号》的导演约翰·休斯顿等,折腾了三年,雷电华的人才流失严重,创造力枯竭,流动资金也接近告罄。
辛普森今天刚刚提过雷电华为筹集资金拍摄新片,正在低价抛售片库的部分版权,其中包括《金刚》、《公民凯恩》,简直要死,这两个可是大ip,会下金蛋的母鸡。
雷电华在霍华德·休斯手里绝对不可能好,困境无法解决,转手卖掉是早晚的事,而且如此操作对霍华德·休斯本人而言并不一定会亏,无论是在投资上,还是在个人享受上。
三年时间,霍华德·休斯借着雷电华的便利,可没少睡好莱坞女星,如果要制作他睡过的女星表单,还不如逆向思维制作没睡过的女星表单,那样会轻松许多,等到雷电华实在撑不住了,再把公司一卖,赚点溢价,简直是“玩妞有钱赚”的完美投资案例,值得商学院重点讲解。
凌晨时分接到辛普森的电话后,冼耀文一直在琢磨花社另立一个ip一事,假如花社的子公司成为好莱坞的七大之一,这个概念折射到股价上,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在股市上筹集到海量的资金,花社立马可以筹谋趁价高出售“七大之一”。
好莱坞不是香港,七大之一听着带劲,但运营压力极大,编剧工会、演员工会等组织的存在,令好莱坞影片的制作成本、养人成本无法极限压缩,除非每个项目都能以大博大或以小博大,不然,大而全的制片厂只能时刻处于如履薄冰状态,一次投资失误便濒临破产是无法摆脱的魔咒。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大制片厂没有暴利的可能,只能是细水长流,经营大制片厂犹如一个月只有几百块的缉毒警,且是剥离荣耀,仅剩为几百块钱玩命,傻子才干。
如果使使劲,冼耀文确实能从肚子里掏出不少以小博大的故事梗概,他运营大制片厂做到盈利不难,起码不至于如履薄冰,但制作一个项目相当耗费精力,且意外随时可能发生,暴利的项目重新复制一遍,结局并不能百分百保证暴利。
就算暴利有保证,他只能获得高利润,而不是高利润比,时间精力加海量投资,最终获得不菲的利润,貌似不错,但其实有更好的选择。
他拿出故事,找制片厂合作,不需要投入太多时间精力,也不用投入太多资金,制作、宣发都交给别人,他坐等分成,最终获得的利润虽然无法和自制相提并论,但利润率高,约等于无本暴利,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业内司空见惯的“做账”神通,他需要怕吗?
他又不是好莱坞的小喽啰,任人搓扁捏圆,不说狠厉的报复手段,以及从其他途径进行打击,就是最直接、无力的打官司,他负担得起官司成本,时间上也拖得起,十年八年打着就好了,不拿到天价赔偿不算完。
以他目前的状态,大方向上必须有计划,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细节上却是必须灵活,见到缝隙就得钻,卓别林让他看见了“讲更动听故事”的机会,他就要顺着往上爬,有一丝机会就不放过。
冼耀文和克里姆来到花园远离女人们的一隅,克里姆直接说道:“亚当,有没有想过独立制片罗马项目?”
“亚瑟,你知道我在香港还有一家影视公司?”
“这不是秘密,我不仅知道友谊影业,还知道你已经在法国和英国铺设发行渠道。”
每个国家电影圈核心的企业和人物是有数的,而且电影圈又非常讲究人脉,友谊发行在使劲的时候,动作自然会直接或间接落进有心人眼里。
黛丽尤在巴黎为了奥德·黛丽尤的业务可是相当卖力,被她攻关过的人总有那么一些对“奥德”是何方神圣感兴趣,而且,即使不被询问,黛丽尤也会主动解释,亚洲市场可是奥德·黛丽尤的综合竞争力重要组成之一,不吹嘘怎么行。
加上卡罗琳·邓肯在好莱坞的后花园澳洲建立奥德·昆士兰,友谊影业更容易落在好莱坞人的眼睛里,凭着七大的信息渠道,完全可以轻松将他冼耀文挖出来,并将友谊影业和花社串联起来。
“是的。”冼耀文颔了颔首,“我准备了不少不错的创意,未来几年会一一制作向全球发行,这是我的野心。”
“像罗马这样的创意?”
“嗯哼。”
“在美国的发行你怎么考虑?”
“亚瑟,我有必要解释一下,我只是友谊影业的股东之一,在我上面有一个更大的股东,我只是打工的。
花社也是一样,我卖了不少股份给若热·贵诺以及另一个股东。
所以,友谊影业和花社其实没有关系,而《罗马假日》是若热·贵诺经纪公司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