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石,人生饕餮贪熊

第2273章 自古英雄出少年(第2页)


 王诚看着关翡鼓励的眼神,心中的紧张渐渐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和期待所取代。他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虽然还有些小,但很清晰:“我……我愿意。”


 上午九点,风驰前沿边城研发中心,一间小会议室内。


 李钧几乎是顶着两个黑眼圈,但精神却异常亢奋。他面前放着连夜赶出来的初步测试报告,上面的数据让他一夜未眠。


 王诚坐在他对面,依旧有些拘谨,双手放在膝盖上,坐得笔直。关翡则坐在一旁,悠闲地喝着茶,充当缓冲剂。


 “王诚同学,放松点。”李钧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和蔼可亲,但他眼中闪烁的研究光芒还是出卖了他内心的急切,“你送给囡囡的那个样品,我们初步测试了一下,它的能量密度、倍率性能,尤其是循环稳定性的一些早期指标……非常、非常令人惊讶!你能跟我详细说说,你是怎么想到要做这个东西的吗?用了哪些材料?具体的步骤是怎样的?”


 提到自己熟悉和热爱的领域,王诚身上的拘谨感开始慢慢消退。他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始叙述:


 “我……我喜欢看一些旧书,还有在网上找资料。家里有些废旧的手机电池,还有一些从废品站找来的其他金属……我看书上说,不同的金属组合,可能会有不同的性质。我就想……能不能试试……”


 他开始描述自己如何利用简单的工具,一个旧坩埚,一个小型高温炉——是囡囡资助他购买用于“兴趣”的,尝试熔炼不同的废旧金属混合物,如何记录每次的配比和结果,如何失败了一次又一次。


 “后来……我发现,单纯金属好像不行,稳定性很差。我就想,能不能加点别的东西……我看到一些论文提到界面问题很重要,就试着找了一些……嗯……陶瓷粉,自己调配,试着把它和金属结合起来……”


 他提到了几种常见的工业陶瓷原料,以及他自己“瞎琢磨”出来的配比和烧结工艺。过程描述得并不算非常专业和系统,充满了“试试看”、“感觉应该”这样的词汇,但其中闪烁的灵感和大胆的尝试,让李钧听得眼睛越来越亮。


 “你提到的这个陶瓷界面层,”李钧抓住了一个关键点,身体前倾,“你是如何解决它与金属基体之间的结合力和离子导通性的?你知道,这是固态电池领域最大的难题之一!”


 王诚思考了一下,似乎在回忆当时的操作细节:“我……我没想那么多。我就是觉得,它们不能完全分开,也不能完全混在一起……就像……就像水泥和沙子,需要水和合适的比例才能牢固,但又不能太密实,不然水(离子)就过不去了……我试了很多次温度和压力,感觉……感觉在那个状态下,它们好像能‘长’在一起,又留了一点很小的‘路’……”


 他用一种非常朴素、甚至有些幼稚的比喻,描述了一个极其复杂和前沿的科学问题。然而,这种基于直觉和大量实践获得的“感觉”,却让李钧陷入了沉思。学术界和工业界追求精确的理论模型和完美的工艺控制,而这个孩子,却用了一种近乎“炼金术”般的试错方法,歪打正着地触及到了某个关键的点。


 接着,李钧又提出了几个当前锂离子电池领域面临的棘手问题,包括关翡都知道的、困扰业界多年的“锂枝晶”难题——锂金属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形成树枝状的结晶,刺穿隔膜,导致短路甚至起火爆炸。


 “锂枝晶……”王诚喃喃自语,眉头微微皱起,似乎在努力理解这个问题,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思考。他沉默了片刻,不太确定地说道:“李叔叔,我觉得……是不是因为锂离子跑得太‘乱’了?就像很多人挤着过一个小门,如果大家都乱挤,就很容易卡住、甚至把门挤坏。如果……如果能给它们修一条‘小路’,或者让它们排着队,一个一个按顺序过去,是不是就不会乱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