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朱元璋的犹豫(第3页)

 “尔等若是再妖言惑众,别怪咱的刽子手手下无情。”

 “咱告诉你们,咱的儿子是为了大明,为了天下去漠北的。你们这群遭瘟的东西,不给咱儿子说点好的,在这咒咱的儿子死是吧?”

 杨宪痛哭流涕,喊道:“陛下,藩王就藩一事,该是放一放。”

 朱元璋虎目扫到杨宪的身上。

 杨宪浑身一颤。

 朱元璋冷冷道:“你是中书舍人,这御史台的事什么时候也归你管了?”

 杨宪有些忐忑。

 他在这里,是因为他也是浙东群体的人!宋濂,汪广洋,詹微,这些都是浙东文官体系里面的带头大哥,他这个后来居上的小辈,不过来,不合适。

 说到底,人在官场上混,派系是要有的。

 没派系的人,就像是刘伯温那样,清高是清高了,但是谁把他放在眼里?管你多有才学,多有能力,上下没人,你的才能就是空谈。

 这时候,凌汉道:“陛下,藩王就藩一事,老臣恳请缓一缓吧!”

 凌汉满脸愁容:“晋王殿下如今,才堪堪十五,年纪尚小,心智不熟。”

 “让其早早就藩,未免少了些在大本堂学习的机会。”

 “两位皇子虽聪慧,但陛下又可听闻‘伤仲永’?两位殿下为国为民之心有之,既如此,为何不让两位皇子留在京中,继续教导一番?”

 这句话,倒是让朱元璋一下子愣住了。

 ……

 沉默。

 殿门口针落可闻。

 唯一可一听到的,是周边细雪不断飘落的声音。

 朱元璋的眼里出现了一抹犹豫。

 如凌汉所说,老三……今年才十五,自己十五岁的时候,还在劈柴挑水,啥事也不懂。

 在大本堂读书的时间也才两三年,还有大半年待在观稼殿告病不出。可以说,朱棡能够做到如今的诸多奇特事物,靠的完全是本身的资本和聪慧。

 朱棣就更别说了,走上正轨才一年不到,而且都是跟在老三屁股后面学。

 这个时候要是把老三和老四弄去就藩,两人会不会……走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