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 老王为难怎对儿徒(第2页)

 所以,您看吧,每个孩子的教育都是不同的。家庭不同、家长不同,这孩子长大成人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法、道德品行也是不同。咱们说书,以古喻今。有人老说:“传统书,老说他干嘛呀?都是古人的事儿。”古人也是人,他的思维、他的行事逻辑、他遇到的一些困难跟咱们今天差不多少。所以,从这三对父子之间,我们当父母的、我们当儿女的也应该反思反思、反省反省,看看我们这个家庭教育到底怎么做?怎么做才健康?怎么做孩子人格才健全?这一点非常重要。

 闲言少叙。说:“既然尚师徒是个好孩子,对父母之命基本上不违抗。那为什么邱瑞他还犯愁呢?回头把尚师徒抓住,拎到他面前,他劝说尚师徒投降,不就完了吗?尚师徒又听他的话,这有什么为难的呀?”要么说他有点“欺负”家尚师徒啊。欺负别人的人难道不知道自己在欺负人吗?只不过被欺负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自己,那自己有的时候得寸进尺。其实,在自己得寸进尺的时候,内心有时候也有些过意不去,也知道自己有点不对。但是,“我是老家儿,你是我儿子,你就得听我的!”这种思想往往会遮掩住自己的反思。然后,一挺胸脯,“我做得对!”其实啊,这种反思,自己也是知道的。邱瑞也知道自己老欺负这孩子,老是替这孩子拿主意做主,这孩子也是个好孩子,从来没说过不,哪怕有些不高兴,我一瞪眼,把措辞写的严厉一点,这孩子也都会屈从。但是,还是那句话,知子莫若父,知徒莫若师,他知道尚师徒可是个愚忠愚孝之人,大是大非面前够呛啊。尚师徒对大隋是忠心耿耿啊,让他反叛大隋投降瓦岗西魏,这可是大是大非呀。在这个问题上,他未必能听我的。别忘了,有前车之鉴呢!邱王爷就想起了大隋灭南陈的往事。

 咱在前文书也说过,邱瑞本来是南陈之臣,南陈大将,手握兵权。尚师徒当时也是南陈的那么一个小将军。后来,大隋朝发大兵要灭南陈,三方定五王,双方进行谈判,邱瑞等于临阵倒戈了,投降了大隋。大隋这才给邱瑞封为长平王,世袭罔替。邱瑞投降了,但尚师徒当时没跟邱瑞在一起,在其的地方抵抗大隋呢。

 邱瑞说:“我去说降我这个徒弟、我这干儿子。我过去,他准保投降!”把大话也扔出去了。

 结果呢,邱瑞见到尚师徒,要说降尚师徒。尚师徒是宁死不降!告诉邱瑞:“父亲呐,师父!您一直教导孩儿我忠君爱国。为什么现在国难当头,让我投降呢?我誓死不降!”

 邱瑞把嘴皮子磨破了,把眼珠子瞪裂了,恩威并施,软硬夹攻。但是,尚师徒也不为所动,“我不能当二臣。我不能当反叛。师父,爹!您说别的都可以。这一点,恕孩儿我不能从命!”

 最后,弄得这邱瑞下不了台。邱瑞一着急,就把肋下所悬挂的宝剑拽出来了,横搭颈嗓咽喉,说:“尚师徒!我问你最后一句:你投不投降?你要是我的儿子,你还认我这个爹、认我这个师父,你就赶紧投降,算是投降我了,还不行吗,啊?!你要不投降,咱父子恩断义绝!我呢,也不愿活在世上了,我就在你面前自刎身亡!我自杀!我不活着了!你投不投降?投不投降?!”

 尚师徒一看,当爹的要玩命。还是那句话,尚师徒是好孩子呀,哪能见老家儿玩命啊,哪能见爹死在儿子面前呢?尚师徒当时没办法,“当啷”一声,把这兵器扔了,跪倒在地,“爹,您把宝剑放下,孩儿愿降。您千万不要伤了您自己呀!”

 “哎——嘿嘿嘿嘿……”邱瑞当时乐了。“好孩子!这就对了,顺应历史大潮啊!好!”

 就等于,邱瑞当时玩这么一手,用自己的性命来逼着尚师徒投降。原来没想那么多呀。没想到,短短一二十年,这件事情还会再次发生,再让尚师徒背隋投魏。哎呀……邱瑞心说:这话,我说不出口啊。我自己可以投降,这没关系,我对这玩意儿不在乎,我又不是你大隋的人,我是南陈的,我爱投降谁投降谁。但是,我劝我这徒弟再投降西魏——师徒这孩子性格太耿直了,他要是不同意,我还得逼他。我不愿意逼他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跟过去不一样。我投降岗山,那是因为我实在在大隋待不下去了,那宇文化及要害死我,没办法,找个地方先待着。其实,我也未必看得起瓦岗,我只不过先把性命保住。那么,现在让我劝我徒弟投降西魏,这跟当时我劝降我徒弟投降大隋不一样。当时,真的天下大势已定,大隋眼看着就要得天下,南陈不行了。故此,我这才劝我徒弟。可现在,那李密能得天下吗?李密能统一四海吗?这我可说不准。再加上我本身对这李密就有成见,我是掐半拉眼角看不上这个人。我认为他外君子内小人!我都不甘心,让我徒弟投靠他呀?我怎么说降我的徒弟呢?面见我的徒弟,我怎么张这个口啊?到那个时候,除了尴尬,还只能是尴尬呀。所以,最好我们俩不见。但是,如果见不着师徒,那就意味着师徒战死沙场了。我的儿,咱俩就永别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