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4章 咸丰皇帝大骂曾国藩,隋文帝觉得之前选错人了(第3页)

 捻军的事情也丢到一旁,咸丰皇帝感觉这地方上送过来的奏折是看不下去了。

 破事简直多得烦人!

 于是他干脆跳过了接下来一堆地方官的奏折,选择了一份京官的奏折来看。

 北京城中风平浪静,你们这些京官总不可能给我找事了吧?

 事实证明,咸丰皇帝显然是痴心妄想了。

 这份来自京官的奏折,他越读脸色就越是铁青。

 终于,咸丰皇帝忍无可忍,一巴掌将这份奏折拍在了桌子上。

 “他娘的,这个曾国藩,都在和朕说些什么狗屁!”

 杜兴国有些疑惑,拿起奏折一看,也愣住了。

 过了好几秒钟,杜兴国也忍不住说了一句。

 “这个曾国藩……”

 疯了吧?

 曾国藩说啥了?

 骂人。

 骂谁?

 咸丰!

 没错,曾国藩竟然在这篇奏折之中,直接将矛头指向了咸丰皇帝。

 他认为,咸丰皇帝上任至今,虽然将穆彰阿等几名投降派首领罢退,但却并没有真正地追究责任,也没有将投降派连根拔起。

 大清官场上贪污腐败成风的情况,咸丰皇帝也没有进行扭转。

 国库的亏空,也不想办法弥补。

 各地起义频繁,也不懂进行练兵。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登基快两年,啥也没干成!

 这如何不让咸丰皇帝愤怒?

 “朕这两年来呕心沥血,日以继夜地处理政务。”

 “他一个小小侍郎,竟然说朕什么都没干?”

 “朕要摘了他的顶戴,把他发配到新疆去戍边!”

 咸丰皇帝极为罕见的大发雷霆。

 哗啦啦,在场的几名大臣全部跪下了。

 “皇上息怒!”

 其他几名军机大臣也就说了这么一句,接着看戏,心中不乏幸灾乐祸。

 曾国藩是投降派首领穆彰阿最欣赏的弟子之一,众人皆知。

 穆彰阿倒台之后,曾国藩也是少数没有趁机落井下石之人。

 再结合眼下这篇奏章,难说曾国藩是不是借着进谏的机会,帮恩师穆彰阿出气。

 大家都不傻,谁也不会去接这个茬。

 那可是会要命的!

 只有季芝昌硬着头皮开口:

 “皇上,您继位之后广开言路,为天下人所称赞。”

 “若是曾国藩因言获罪,不免会让天下人灰心,还请皇上明鉴!”

 杜兴国也回过神来,忙道:

 “皇上,曾国藩此人是颇为清廉自持的,您就当他是个海瑞、魏征。”

 “朝中有海瑞、魏征在堂,岂不是更显得皇上有容人之量?”

 好说歹说,咸丰皇帝终于平息怒火,

恨恨开口。

 “这混账东西,朕以后再也不想看到他的折子!”

 镜头一转,季芝昌坐在曾国藩家书房中,对着曾国藩苦笑道:

 “曾大人,你也是,怎么就这么耿直!”

 “皇上是个年轻人,你用词如此直接,他怎么能接受得了?”

 曾国藩沉默片刻,开口道:

 “若我前两份折子能被皇上采用,我也不必如此。”

 “无非就是效仿海瑞罢了。”

 季芝昌身体颤抖了一下,忙以前辈的身份教训道:

 “曾大人,当海瑞有什么用?海瑞的下场如何,你又不是不知道!”

 “况且,海瑞又能改变什么了?他什么也改变不了。”

 “你若是当真想要为大清做一点事情,就更应该好好地经营自己,将来身居更高的位置,才有希望!”

 曾国藩沉默良久,缓缓摇头。

 “可我是汉人。”

 汉人怎么可能和满人相提并论呢?

 也只有杜兴国这种从咸丰皇帝幼年开始悉心教导的帝师,才能超越大清立国以来对汉人大臣的制度性封锁,获得影响国政大事的权力。

 其他的汉人大臣,哪怕是当了尚书、大学士,进了军机处,又有什么鸟用?

 国家大事,还不是皇帝和满、蒙大臣商量做决定,汉人大臣也就是一个负责执行的角色罢了。

 季芝昌闻言也是默然,片刻后叹了一口气,拍了拍曾国藩的肩膀,然后离开。

 【无论曾国藩初心如何,但他的先后三份奏折,的确是切中要害地指出了大清此时的诸多弊病。】

 【更难得的是,曾国藩并非只会批评,还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但咸丰皇帝所谓的“广开言路”,其实仅仅是面子工程罢了。】

 【那些足够难听、足够一针见血,必须要通过大刀阔斧来进行改革的真话,并没有被这位年轻的皇帝真正接纳。】

 【愿意说真话,办真事的曾国藩和其他人,也只能在一次次的失望后,最终选择沉默。】

 【但沉默就有用了吗?】

 【那些没有得到解决的内忧外患,只会愈演愈烈。】

 【大清帝国的未来,正朝着坏的一面急速倾斜。】

 看到这里,大隋世界中,隋文帝叹了一口气。

 “看来,朕之前是选错的。”

 “的确是应该用六皇子奕欣来当太子的。”

 杨勇呃了一声,不是很能接受自家老爹的这番话。

 杨勇的性格偏向守成,其实就是咸丰皇帝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