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赵匡胤内斗,李渊啃儿子,武则天西征,朱元璋明志(第3页)

 

 至于蒙古帝国的贵族们,忽必烈也非常慷慨地给他们提供了便利。
 

 如今大量的新兴行业,里面都有许多蒙古大贵族家族的投资。
 

 有了金幕的指点,这些新兴行业的发展极其迅速,投资其中的蒙古大贵族们赚得盆满钵满。
 

 有了如此可观的利益在,蒙古大贵族们对新兴产业进行投资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潮。
 

 甚至许多大贵族专门派出家族之中的核心子弟进入这些新兴产业之中进行学习,以更好地赚取利润。
 

 忽必烈感慨道:
 

 “没有金幕之中的大元和现在的大元比起来,简直就是两个世界。”
 

 “刘爱卿你能想象吗?以前那些家伙酒宴上除了聊骏马就是女人,现在三句话离不开投资、利润、产业规模!”
 

 刘秉忠想象了一下一群蒙古络腮胡大贵族聚在一起,口沫横飞地聊投资的场景,嘴角也忍不住扯动了一下。
 

 “陛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只要有足够的利益在,什么事情都能办,容易办!”
 

 忽必烈点了点头,深有体会地开口。
 

 “谁说不是呢?以前都是哭着喊着要去漠北掌控军权,现在一个两个就想去江南,去南方赚大钱!”
 

 “漠北简直是求都没人去了,哈哈。”
 

 由于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的存在,元朝一直都在漠北驻扎重兵进行防御。
 

 但漠北和大都之间隔着几千里的大漠,这也就导致漠北主帅手握军权又很难钳制,在皇位更替时特别容易领兵南下篡位。
 

 可现在嘛,谁没事去漠北吃沙子?
 

 去南方,坐在景致美妙的园林之中,享受江南女子的温婉,看着每天白花花的银子不停地流进自己的口袋,这不香吗?
 

 造反成功就算了,不成功可是要死全家的。
 

 舒舒服服过一辈子就够了!
 

 由于实在是太多皇族希望前往江南,以至于忽必烈现在都开始考虑,是不是要在杭州城设立一个陪都了。
 

 忽必烈笑呵呵地和刘秉忠聊了一会,然后开口道:
 

 “现在的大元,虽然不再是蒙古人一言九鼎的大元,但却是蒙古人能享受到最好生活的大元。”
 

 “成吉思汗是伟大的,但是就连伟大的成吉思汗也无法让所有的蒙古人获得今天这样的好生活,更没有办法解决大元作为异族王朝必然会面临的诸多问题。”
 

 “金幕给朕带来的融合,兼收并蓄,实在是太好了。”
 

 “朕觉得,蒙古人的许多旧习俗也该一并改易,彻底向华夏看齐才对。”
 

 刘秉忠闻言愣了一下,忙道:
 

 “陛下,这万万不可啊。”
 

 “啊?”忽必烈看着刘秉忠,愣住了。
 

 朕一个蒙古人皇帝想要让蒙古人全面汉化,你一个汉人大臣反而不同意?
 

 刘秉忠正色道:
 

 “华夏,来源于诸夏一词。”
 

 “何谓诸夏?便是来自天下各个不同地域的人们,因为共同的文明感化而走到一起,最终成就了华夏文明。”
 

 “以如今大元而论,江南温婉,关中豪放,中原坚韧,各种地域风情不胜枚举。”
 

 “岭南人和西北人,虽都是汉人,但肤色、身材迥异,衣食风俗更是大相径庭。”
 

 “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都是华夏人。”
 

 “这便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草原之上,水土本就和其他地方不同,养出不同的风俗人情也是理所当然。”
 

 “华夏既然能有关中风情,江南风情,中原风情,如何不能有草原风情?”
 

 “陛下若是强行将草原风情更易导致消亡,反而是华夏文明的一大损失了。”
 

 忽必烈听完,心服口服地点头。
 

 “刘爱卿啊,还是你受华夏文化熏陶够久,站得高,看得远。”
 

 “你说得对,江南可以是华夏,中原可以是华夏,草原自然也可以是华夏。”
 

 “只要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天下处处都可是华夏!”
 

 刘秉忠迟疑半晌,道:
 

 “呃,女真、倭国和高句丽不能是华夏,陛下。”
 

 忽必烈哈哈大笑。
 

 “那是自然!”
 

 大明世界。
 

 朱元璋双手抱胸,注视着面前的大殿广场。
 

 广场中,一辆汽车正在漂移。
 

 轮胎发出了吱吱的声音,烟雾升腾。
 

 终于,一个漂亮的漂移结束,朱棣的脑袋从驾驶室里冒出来。
 

 “父皇,怎么样?儿臣可是练了好几个月呢。”
 

 朱元璋上去就是一巴掌。
 

 “蠢材,你堂堂大明太子这么开车,是想要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因为车祸而死的皇太子吗?”
 

 朱棣脑袋一缩,忙叫道:
 

 “有安全气囊的,还有安全带!”
 

 朱元璋双目一瞪。
 

 “还敢顶嘴?”
 

 “安全,安全,就你朱老四在的地方最不安全!”
 

 朱元璋啪啪连扇,打得朱棣抱头鼠窜。
 

 朱高炽站在一边,笑也不是,不笑也不是。
 

 终于,朱棣成功跑远,朱元璋停下脚步,气喘吁吁。
 

 “逆子,你给朕过来!”
 

 朱棣忙道:
 

 “父皇,您说不打我,我就过去。”
 

 “朕不打你!”
 

 朱棣一脸狐疑。
 

 “父皇,您说话不算话太常见了,之前您还说如果儿臣搞定了瓦剌鞑靼和倭国,您以后都不会责怪儿臣了。”
 

 朱元璋大怒。
 

 “好你个朱老四,你有种就一辈子别靠近朕!”
 

 ……
 

 一番折腾后,爷孙三人坐在一起吃饭。
 

 朱高炽抬头看了一眼有些鼻青脸肿的朱棣,嘴角忍不住弯了一下。
 

 他不敢笑出声,赶紧低头对付起面前的菜肴。
 

 朱棣把这一幕看得清清楚楚,瞪了朱高炽一眼。
 

 臭小子你等着,一会回东宫看我怎么收拾你。
 

 朱元璋哼了一声,缓缓开口道:
 

 “汽车也弄出来了,是该准备一下,把西边那几个蒙古人的汗国都给灭掉了。”
 

 除了大元王朝之外,成吉思汗的后裔建立了四大汗国。
 

 分别是金帐汗国(长子术赤一脉)、察合台汗国(次子察合台一脉)、窝阔台汗国(三子窝阔台一脉)以及伊尔汗国(幼子托雷一脉)。
 

 其中,窝阔台汗国是最短命的,建立不久就被大元联手察合台汗国给灭亡了。
 

 其次是伊尔汗国,在大明洪武二十年被来自西察合台汗国的帖木儿所灭亡。
 

 如今尚存的就是东察合台汗国和金帐汗国。
 

 朱棣跃跃欲试,开口道:
 

 “父皇,听说那个来自西察合台汗国的帖木儿口口声声自称自己是什么成吉思汗的后裔,叫嚣着迟早要东征灭掉大明呢。”
 

 “能不能给儿臣一个机会,让儿臣去和他碰一碰?”
 

 朱棣说话的时候,其实也就是随口一说。
 

 在成为皇太子之后,无论是出征漠北西域还是倭国,朱棣可都是磨破了嘴皮子。
 

 朱元璋看了一眼朱棣,淡淡道:
 

 “行,等汽车完全列装军队之后,你就领兵西征吧,让蓝玉当你的副帅。”
 

 朱棣身体一颤,筷子里的肉掉了都不知道。
 

 他一脸惊讶地看着朱元璋。
 

 “父皇,您真的愿意让儿臣出征啊?”
 

 朱高炽也是颇为意外。
 

 朱元璋没好气地瞪了一眼朱棣。
 

 “朕现在看到你这个臭小子就心烦,你早点滚,别在朕面前碍眼。”
 

 “反正要是真有什么事情,也有高炽在京师主持大局,乱不了!”
 

 这些年,朱棣作为皇太子其实并没有过多的参与朝政。
 

 许多事务,反而是作为皇孙的朱高炽以朱棣的名义代为署理的。
 

 朱元璋一开始其实也很不满意。
 

 但后来时间过去,朱元璋发现朱高炽处理政务的手段更加圆滑成熟,更让朱元璋满意。
 

 再考虑到盘点视频之中朱棣的表现,朱元璋也就听之任之了。
 

 这个老四,天生就是一个喜欢折腾的性子。
 

 既然他已经有一个足够出色的儿子来辅助处理朝政,那他喜欢胡搞瞎搞就弄吧。
 

 反正死了也有朱高炽能接替皇位……
 

 同样是皇孙,朱高炽除了胖点,其他方面真的是全方位的碾压朱允炆!
 

 想到这里,朱元璋又看了一眼朱高炽。
 

 “现在体重多少了?”
 

 朱高炽赶忙把刚刚夹进碗里的一块五花肉放下,小心翼翼地开口道:
 

 “一百九十斤。”
 

 朱棣嘟囔了一句。
 

 “怎么和之前二百五十斤的时候没多大区别呢?”
 

 朱元璋瞪了朱棣一眼,骂道:
 

 “怎么没有区别?你个当爹的连自己儿子体重都不知道,也不知道怎么当的。”
 

 朱棣大感无语。
 

 谁家当爹的会去关心儿子的体重啊。
 

 但朱棣还是满脸笑容。
 

 “是是是,父皇说得对,儿臣回去之后一定好好关心一下这小子。”
 

 在说到“关心”的时候,朱棣还特地加重了语气。
 

 朱高炽莫名觉得一股寒气,身体打了一个冷颤。
 

 朱元璋哼了一声,突然若有所觉,缓缓抬头。
 

 雪花纷纷扬扬,从天而降。
 

 朱元璋先是有些担忧,随后又舒展开眉头。
 

 “高炽啊,今年棉衣的产量如何?”
 

 朱高炽笑道:
 

 “单单是今年一年,大明的棉衣产量就超过了两千三百万套。”
 

 “请皇祖放心吧,大明的老百姓,尤其是北方的老百姓今年冬天肯定是比以往的日子要好过太多了。”
 

 朱元璋嗯了一声,露出欣慰的表情。
 

 “朕这辈子饿过,苦过,亲眼看着至亲在自己面前冻饿而死,百姓的苦难,朕太懂了。”
 

 “如果朕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只是为了自己和后代的享受,那朕怎么对得起那些提着脑袋和朕一起打天下的人呢?”
 

 “老四,高炽啊,你们要明白,大明和其他任何朝代都不一样。”
 

 “大明,靠的是百姓。”
 

 “大明的皇帝当然也得赏赐勋贵和官吏,但永远记住,大明的皇帝和百姓是一起的!”
 

 朱棣和朱高炽同时挺直身躯,沉声开口。
 

 “儿臣\/孙臣明白!”
 

 大清世界。
 

 康熙老皇帝坐在御书房中,昏昏欲睡。
 

 在他的面前,胤禛正在看着一份份奏折,在军机大臣的辅助下奋笔疾书。
 

 弘历则在一旁,一份份地翻阅奏折,并在某些奏折上进行票拟。
 

 突然,御书房的房门被敲响。
 

 康熙猛然从睡梦中惊醒,含糊开口。
 

 “怎么了?进来。”
 

 一名军机处大臣快步而入,脸上带着欣喜表情。
 

 “陛下,布里亚特八百里加急,捷报,大捷!”
 

 注:历史上宋朝宰相是真有退休金的,不过是在宋真宗时期才正式颁布成为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