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岳飞觐见赵构,大宋的怂让秦始皇父子都破防了(第2页)

 

 如果大清君臣在这里,一下子就能认出来被雷劈的是谁……
 

 赵匡胤倒吸一口凉气,表情完全僵硬。
 

 过了几秒钟,赵匡胤干笑一声。
 

 “也是,还是得好好看看,看看也好,哈哈哈!”
 

 面前的群臣也是一阵干笑。
 

 “陛下说得对,看,必须看!”
 

 ……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中都,金国皇宫。
 

 越发衰老的大金皇帝完颜吴乞买在听完了来自西部战场的最新汇报后,叹了一口气。
 

 “这汉中和巴蜀啊,看来是打不下去了,对吧?”
 

 听着完颜吴乞买的询问,回到中都汇报的西路主帅完颜宗辅脸色羞赧,无言以对。
 

 倒是另外一位主帅完颜宗翰脸色自若,开口道:
 

 “陛下,根据最近的消息,西夏似乎也在蠢蠢欲动。”
 

 “万一西夏突然背叛了大金,出兵和宋军南北夹击,咱们大金在关中的军队就很危险了。”
 

 金国虽然灭掉了辽国,但是却并没有灭掉西夏。
 

 事实上,金国救了西夏。
 

 宋徽宗赵佶虽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但是他和他麾下的宦官童贯在面对西夏的时候倒是做了一件好事。
 

 当时的西夏同样也是昏君频出,权臣当道,内乱不断。
 

 而大宋西部和北部的种家军、折家军找到机会,以“步步为营”的方式,正面压迫着西夏。
 

 这种步步为营的方式,真的就是字面上的。
 

 两支宋国边军是怎么打仗的?
 

 答案是,不打。
 

 在宋、西夏边境,两支边军就是扎营,然后修建一座镇子大小的军事堡垒。
 

 紧接着,以这座堡垒为根基,在前方三四里地再修第二座堡垒。
 

 等第二座堡垒也修完了,继续在第二座堡垒前方三四里处修建第三座堡垒。
 

 接着是第四座、第五座……
 

 事实上,凭借着大宋强悍的国力和朝廷的支持,在边境上,大宋一年就能修几十上百座堡垒。
 

 当时大宋朝中许多人都不以为然,觉得这几里地的慢慢修有什么鸟用?
 

 但事实是,折家军和种家军还真就通过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方式,规避了宋军在正面战场上很难抵挡西夏“铁鹞子”重甲骑兵的弱点。
 

 西夏在和大宋边境的嘉宁军司、祥佑军司和左厢神勇军司被宋军这种战法压迫得苦不堪言,不得已连续出兵硬攻大宋堡垒群。
 

 然后,西夏人就被躲在堡垒里的宋军用各种强弓劲弩干得挺挺的,来一千死五百。
 

 咱大宋士兵野战不行,拿弓弩射个移动靶难道还不行?
 

 大宋这么一搞就是十几年,西夏人那叫一个蛋碎啊。
 

 又气,又无可奈何。
 

 一方面西夏自己的力量解决不了,另外一方面也找不到外援。
 

 辽国?
 

 辽国末代皇帝耶律洪基当时正被完颜阿骨打带领的女真叛乱搞得焦头烂额呢,哪有心思理会你西夏的破事!
 

 没有辽国的帮助也就算了,南边的青唐吐蕃也和大宋眉来眼去的。
 

 几十年前,司马光这个喜欢吹什么砸缸牛皮的老嫂子胡搞瞎搞,把大宋好不容易辛辛苦苦用诸多将士鲜血夺来的领土退还。
 

 如果让新党一直执政的话,不但青唐吐蕃早就纳土内附成为大宋领土,西夏也要提前几十年面临灭国危机!
 

 西边就更别说了,纯纯大漠戈壁,哪来的援军?
 

 所以西夏压根就找不到援军。
 

 等到靖康之变前,宋军的堡垒群已经封锁了西夏边境的龙州和洪州,逼近了西夏对大宋防线最核心的城池夏州。
 

 最多再过两三年时间,西夏边境这三大军司就要被化身基建修堡垒狂魔的大宋折家军和种家军赶进毛乌素沙漠里吃沙子了。
 

 这三大军司再加一个西夏、辽边境的黑山威福军司,就是西夏最能打的四大集团军了。
 

 一旦西夏边境防线被突破,三大集团军被宋军击溃,那对西夏军事力量的打击就是毁灭性的。
 

 接下来宋军就可以直取西夏都城庆兴府(银川),一举灭亡西夏!
 

 但可惜的是,就在这个时候,金军南下,靖康之变爆发!
 

 陕西方向的种家军被调往汴京支援,山西方向的折家军也只能死守太原。
 

 困扰了西夏人多年的堡垒群,就这么被无奈的宋军放弃了。
 

 西夏见到这个情况也是大喜过望,第一时间就派人前来觐见完颜阿骨打,对大金国称臣。
 

 不得不说,西夏这个国家是真有点运气的。
 

 第一次灭国危机,碰上了司马光这个大聪明执政,宋朝自废武功退还攻占领土,不了了之。
 

 第二次灭国危机,碰上了金军南下靖康之变,大宋自顾不暇,也不了了之。
 

 至于金国,也不是说对西夏没兴趣。
 

 但金国当时还有更好的目标,就是大宋!
 

 大宋河北、中原、山东、江南……各种膏腴之地。
 

 和大宋比起来,西夏算个啥?
 

 西北边陲,风沙环绕,物产贫瘠,人口稀少。
 

 如果说大宋是满汉全席,西夏撑死了也就是路边摊快餐。
 

 金国最终接受了西夏的臣服,全力进攻大宋。
 

 在大宋没灭亡之前,金国是看都不会看西夏一眼的。
 

 可现在的问题来了。
 

 随着山西、陕西的丢失,大宋不再和西夏交界了。
 

 反而是金国取代了之前大宋的地位,从南面、东面包围了西夏。
 

 北边草原上的诸多辽国后裔要么早早跑路去漠北耶律大石那,要么就干脆臣服金国。
 

 从这个角度来说,西夏的地缘劣势并没有改变,只不过面临的敌人从宋国变成了金国而已。
 

 形势转换之下,西夏人是真有可能和大宋合作,从背后捅金国一刀的。
 

 完颜吴乞买心中各种念头回转,过了片刻之后缓缓点头。
 

 “宗翰的话确实是有些道理,看来是时候和宋国进行一次和谈了。”
 

 “嗯,不能以朕的名义。宗翰,你以你个人的名义给赵构写一封信吧。”
 

 一个很好笑的事实是,赵构从登基到现在派出了至少几十波使者前往金国求和,但金国一次都没鸟过大宋。
 

 包括秦桧写给完颜挞懒的信,也是完颜吴乞买严厉要求完颜挞懒不得回信。
 

 为啥?
 

 就是因为金国笃定能灭掉大宋。
 

 一个肯定会被灭亡的国家,还和你谈什么谈?
 

 但此一时,彼一时。
 

 眼下金国高层既然已经认识到了无法灭亡宋国的现实,那就算他们再不情愿,也只能选择和谈。
 

 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只能看看可不可以利用赵构害怕金国的心理,从谈判桌上多拿一点吧。
 

 这座大殿中的君臣都属于是大金开国一代的精英人物,他们是非常懂得尊重现实的。
 

 很快,金国就释放了之前扣押的宋国使者王伦,让王伦把完颜宗翰的信送到赵构的面前。
 

 里面有一句话,让赵构反复观看。
 

 “……既欲不绝祭祀,岂肯过为吝爱,使不成国。”
 

 赵构浑身颤抖,激动莫名,随后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
 

 “好,好啊!”
 

 “大金终于承认朕是一国之主了,真是太好了!”
 

 赵构差点就流下眼泪来。
 

 这么多年来,任凭赵构怎么低声下气,金国始终认定宋徽宗和宋钦宗才是大宋正统皇帝。
 

 从这个角度出来,金国自然认为宋国已经灭亡。
 

 赵构?
 

 一个自封皇帝,毫无正统的家伙罢了。
 

 这封来自完颜宗翰的信,是金国第一次承认赵构为一国之主!
 

 【喜出望外的赵构立刻命潘致尧为大金奉表使,高公绘为副使,准备了大量礼品送给金国皇帝、大臣。】
 

 【当然,为了安抚宋国内部的汹涌民意,赵构也假模假样地准备了一点礼品送给宋徽宗、宋钦宗等人。】
 

 【甚至赵构为了早日求和成功,还特地准备了一份礼物给夹在金国和宋国中间的伪齐政权,表示只要能和谈,大宋可以承认伪齐政权。】
 

 对此,力主北伐的左相吕颐浩自然是颇有微词。
 

 但吕颐浩被罢相一次,也不敢直接反对赵构的意见,只能委婉地提起。
 

 这一天,吕颐浩在前来和赵构议事完毕之后,便对赵构道:
 

 “臣听说西夏已经好几次遣使去吴玠军中,似乎有和大宋南北合击关中之意。”
 

 “陛下不妨以张浚作为使者,和西夏方面多多沟通。”
 

 赵构皱眉,心中大为不喜,道:
 

 “这会不会影响朕和大金的议和?”
 

 吕颐浩心想你这不是废话吗?
 

 吕颐浩咳嗽一声,正色道:
 

 “陛下,议和的事情还不知道能不能成,大宋做好两手准备,万一开战也能有所应对啊。”
 

 赵构默然片刻之后开口道:
 

 “这也算是有些道理,这样吧,你让张浚可以见一见西夏使者,但是绝对不能提起什么南北合击对抗大金的事情!”
 

 吕颐浩也知道这件事情一时半刻是急不来的,就答应下来然后退下。
 

 等吕颐浩退去之后,赵构脸色闪过一丝阴霾,自言自语。
 

 “这个吕颐浩,最近怎么好像失心疯一样天天喊着要北伐?”
 

 “再这样下去,可留不得他了。”
 

 【不久,潘致尧和高公绘两位使者出使金国返回,赵构第一时间接见了他们。】
 

 潘致尧对着赵构禀报道:
 

 “陛下,大金的态度颇为无礼,但从臣的观察来看,大金高层的确是已经不再保佑灭亡大宋的希望了。”
 

 高公绘也表示赞同。
 

 对此,赵构不由大喜过望。
 

 “好好好,两位卿家果然能给朕分忧啊。”
 

 “既然大金已经准备议和,那么朕也该准备一下,再度派出使者和大金好好商谈……”
 

 “嗯,不对,应该是邀请大金使者前来商谈!”
 

 等潘致尧和高公绘两人离开之后,赵构立刻就召集左相吕颐浩和右相朱胜非前来。
 

 吕颐浩明显有些着急,禀报道:
 

 “陛下,北伐的各项准备都已经完成了,不知陛下何时下令北伐?”
 

 为什么选在夏天北伐,当然是有原因的。
 

 金国女真人都是出自白山黑水,一年之中有大半年都是冰天雪地。
 

 这就让女真人有了抗寒却不耐热的基因特性。
 

 兀术之所以在江南败北,这种基因特性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作用。
 

 对金国来说,最好的作战季节就是冬天,最差的作战季节就是夏天。
 

 现在已经是农历五月份,六月份就是一年之中最为炎热的三伏天,宋军在这种时候出兵是最为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