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品茶(第3页)

 二是纳茶。

 简单的说,纳茶就是把茶叶放进茶壶里。

 只是,纳茶时一般不用手直接去拿茶叶,而是用一个茶匙来盛茶叶,这样避免茶叶带着手气、汗味,还可以趁机向客人介绍茶的特点、产地。

 茶叶入壶时,还有讲究,要把茶碎放在茶壶里面,把整颗整颗的茶叶放在茶壶上面和出水口处,这可避免冲茶的时候茶碎随茶水流出来。

 这一步,又被称作观音入宫。

 三是候汤。

 候汤就是等待水开。

 这个环节尤重火候,水开则汤沸,可分为一沸、二沸、三

沸三个阶段。

 开始冒水泡的时候太稚,温度不够,火候不足,不宜泡茶,此称为婴儿沸;

 当水沸腾后,开始顶水壶盖时,这水已烧的太开,太老,此唤作百寿汤,也不宜泡茶;

 唯有水泡呈一连串冲上来,水面浮珠的时候才是最合适泡茶的汤,这样的汤才能泡出最佳颜色和味道的茶。

 四是冲茶。

 冲茶切忌把汤直接冲壶心,汤要沿着茶壶的边缘冲进去,高冲低洒。

 这一步,又被称为悬壶高冲。

 待到玉液回壶,以水到壶口为度。

 不能把汤直接冲在茶壶中心,那样茶的香气挥发得太快,容易散发出来,减少了茶香。

 五是刮沫。

 汤进茶壶肯定会冲出一些泡沫,刮沫就是要把这些泡沫刮掉。

 这一步,又被唤作春风拂面。

 这个程序也是检查茶壶好坏的时候,看看茶壶制作得是否“三山齐”。

 如果茶壶制作得好,能做到“三山齐”,那么冲茶的时候冲满水,水不会流出来,泡沫也刚刚好浮上茶壶口,这样便于刮沫。六是淋罐。

 就是用开水把茶壶淋一遍,这样有三个作用。

 第一,热气内外夹攻,会逼使茶香迅速挥发出来,追加热气;

 第二,小停片刻,等到罐身的水干,标志着茶熟,便于观察火候。

 第三,可以去除壶外的茶沫。

 七是烫杯。

 功夫茶全过程追求一个“热”字。

 烫杯就是要让茶杯也具有一定的高温。

 要做到低、快、匀、尽。

 “低”,就是开水要低低地冲入茶杯中;

 “快”,就是烫杯的时候动作要快;

 “匀”,就是整个茶杯都要烫得均匀;

 “尽”,则是烫杯后要把杯子里的水倒干净。

 八是斟茶。

 所谓斟茶,就是倒茶!

 把泡好的茶斟出来。

 这个也是有讲究的,

 茶杯一般是有三个,呈品字形摆放。

 在斟茶的过程中有两个特别的动作,开始是沿着三个茶杯一圈圈、循环的斟沏,以三四圈为宜。

 当茶到最后,将壶中所余斟于每一杯中,这些是全壶茶汤中的精华,应一点一滴平均分注,动作要连惯。

 这两个动作又称,“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讲究的是一个平分秋色。

 切忌满一杯之后再斟其它杯。

 这样的话茶就斟的不均匀了。

 经过这八个步骤,一杯热杯终于泡好了,看起来是不是很麻烦呢?

 看起来麻烦,但是喝起来可就香了,此时你才能体会到劳动换来的果实才是最香甜的。

 喝茶的方式更为奇特,刚接触功夫茶的人不懂得这一层,举起茶杯一口喝尽,这并不是功夫的喝茶方法。

 喝功夫茶,先要举杯将茶汤送入鼻端闻香,你会觉得浓香透鼻。

 接着,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举杯倾茶汤入口,含汤在口中迥旋品味,顿觉口有余甘。

 一旦茶汤入肚,口中啧啧回味,又觉鼻口生香,咽喉生津,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两腋生风,回味无穷。

 这就是正宗功夫茶!

 这也就是苏长春念念不忘的喝茶。

 整个京城,能做出如此正宗茶道的人,实属不多。

 苏茗秀恰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的这个妹妹,秀外慧中,艳绝京城,醉心国学,更是深谙茶道。

 可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