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铁营与郡守(第2页)
只是可惜的是,外州的姑且不提,徐州内部的,彭城已是白地一片,连工匠也被曹操屠戮一空。
不过这个数字得打个对折。
“仅以军粮之功,就足以酬功糜二先生担任郡守,别驾何必去听庸人之言呢?”
现在州府收回琅琊,能接任此处太守之人,想来必定是刘备最为的信任的人之一。
经不起糜家翻脸的代价。
糜竺原本觉得刘备就已经很能打了,为人又仁厚,重视士族,是非常优秀的合作者。
再加上徐州军的老底子军械早在这几年的大败里,全都送给了曹军。现在还能凑出这么多的甲胄,哪怕是缺少部件的皮甲,那也是难为了陶公、曹文蔚、许正时他们了。
只不过臧霸为人低调,有了地盘之后也愿意对陶谦俯首称臣,因此泰山军才一直没有丹阳军名气大。
刘备这时候和昌豨可没什么交情,也不知道日后两人关系会很好。
糜竺突然觉得这信息量有点大,不知道从何说起。
尤其当陶谦为了钱粮,不惜征辟糜竺当别驾时,糜竺心里不是自家居然也能担任如此高位的欣喜,而是害怕担心。
军事方面,仅仅只是训练了一个多月,就已经练出了一支劲旅,以少打多,全歼昌豨所部。
糜竺忽然又开了口:“竺,愿将铁营上交州府,还请方伯应允。”
糜竺也能猜到刘封在打什么主意。
况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盔甲的生产环节。
他心里没有半点担忧,毕竟刘备的脸上都已经写满了是好事,自得之意就快满溢出来的样子,他麋子仲不会看不出来。
刘备和牵招同时点头,确实就像刘封说的那样,没有军粮,就没有北征服,没有北征,就收不回琅琊,这只是酬功数县,胃口大些的豪强甚至都会觉得自己是被亏待了。
刘备恍然大悟,想了起来,朝着糜竺道:“子仲,有件事情,需要征得你的同意。不过此事我已拿定主意,你也反对不了。”
这个数值却是现代的斤两,如果换算成汉代斤两的话,一副盔甲就要重达60斤至80斤,也是比较合理的。
可陶谦却忘了,再锋利的宝刀如果一直藏着不用,又不好好保养,迟早也会变成钝刀的。
琅琊一战,对徐州士人的影响很大。
毕竟一旦有了这个台阶,糜芳以后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调任大郡郡守,到那时候其他人再想要阻拦可就不可能了。
一零四.二三三.二四三.一八四
牵招心里其实也清楚,这其实还不是简单有钱没钱的问题,就算有钱,谁肯舍得送人啊。
虽然说起来丹阳出精兵,徐州丹阳军又是陶谦的心头肉,自然是徐州第一武力。
当初陶谦能够击退青州黄巾,战斗的主力就是泰山军,丹阳军只是打了个配角。
别看糜竺在徐州内有钱有人,呼风唤雨。
如果说先前刘备还是依靠着陈登和糜竺的忠心耿耿,才能坐稳徐州州牧之位,那现在刘备就已经是靠着自己的硬实力就能当个名副其实的徐州州牧了。
树大招风,糜芳又不是举孝廉出身,当个县令也就罢了,一口气跳到郡守,哪怕只是个管理四县的郡守,那也是比两千石,反对的意见恐怕会很强烈。
糜竺瞳孔放大,琅琊要一分为三?
自己家弟弟出任郡守?
那其他两郡呢?
下邳的背后,自然是徐州第一士族门阀陈氏。
刘备拒绝的态度极为坚定,显然是非常认真的。
因为这两处背后都有人。
第二天,陈到带五十骑护送昌豨到郯城。
当天晚上,刘备设宴招待群臣,尤以糜竺,牵招、徐盛、潘璋为重。
光是原料充足可没用,还要看生产效率。
如果再算上下邳的产量,如果按照同朐县差不多的产量来算的话,那么徐州一年的产铁量,可以生产六千套铁甲。
政治方面,糜竺是亲眼看着刘封来了徐州之后,是如何一点点的帮着刘备翻盘,拆散丹阳派,将其吞并消化的。
商人最怕的是对规矩的破坏。
因为汉代的一斤可没有500克,只有248克,连现代半斤都要少上2克。
刘备堂堂一个徐州牧,州境内有七处铁官营,可他能插得上手的,竟没有一处。
刘备和刘封惊讶抬头。
广陵、盐渎并不服从州府,暂时也只能搁置。
对于糜竺的答复,刘备父子俩也陷入
了沉默。
莒县在开阳以北,朝廷所拜的琅琊太守萧建手中,是刘备集团下一步的目标,暂时也鞭长莫及。
刘封和刘备早就商量好了,准备了一份大蛋糕,就等着糜家为之惊喜了。
糜家虽然没分到军功,但并不代表糜家就没收获,作为刘备的重要盟友,亲密下属,怎么可能就让糜家在一旁看戏,分不到好处?
这必然不利于团结。
最重要的是,这里到郯城不过三五十里,昔日臧霸虎踞在此,就让刘备如芒在背,动弹不得。
哪怕离开了陈登和糜竺,刘备一样能支撑的下去,只是会艰难许多。
刘备是不可置信,刘封是暗叹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