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徐璆行县
第111章 徐璆行县
徐璆一方面是身体力行,走完整个东海国,给士、民一个榜样和信心,让他们知道国相并没有放弃西部诸县。
另外一方面,也是想亲身看看西部的毁坏程度,好在心里有个数。若是一无所知,日后当如何重建西部诸县?
因此,他坚决西进,却没想到刚到了襄贲境内,竟然看见炊烟了。
莫非西部诸县的残破程度,远比想象中要好?
想到这里,徐璆不由来了兴趣,频频催促队伍加快速度。
所谓望山跑死马,看见炊烟和走到炊烟处却是相距甚远。
好在襄贲也是平原地区,下午时分,车队也已抵达一个村落。
这村落中看起来有四五十户,名为溪山村,竟然是个新建的村子。
徐璆闻言大为惊讶,询问面前的农夫:“汝等何时而建,可有里正,亭长?”
至少这农夫还知道里正和亭长所在,还知道邀请自己入村。
看见古姜和吴征脸色放松了一些,徐璆心中暗自点头,看来此二人倒确实是没做什么恶事。
看见古姜和吴征好似两只受惊的鹌鹑,不由自主的缩成一团时,锦袍汉子露出了自得的神情。
锦袍汉子话锋一转,安慰起眼前两人。这一搓一揉,就已经让古姜和吴征老老实实,服服帖帖的听他吩咐了。
“那开阳那边战况如何了?”
古姜一听,开心的笑了,在他看来,连府君都说公子杀的好,那公子一定就是杀的好了。
古姜看看吴征,又看了看自己家,咬牙低声问道:“吴哥,您看这事……”
吴征喝着浊酒,丢了一粒花生进嘴里,后世很多人认为花生是明朝才从美洲传入中国的。
这就是徐璆的气节。
徐璆也不失望,本来就没指望他们会知道,只是试探的问一句罢了。
他们俩这辈子见过最大的官员也不过百石大吏,何时见过两千石的府君。
吴征也是个老甲士了,立过功劳,受过伤,退伍之后被安排了这么个亭长。
此时,他正在家里招待亭长吴征,请教里正的内幕。
沉吟了片刻,徐璆朝着自己的车夫亲随道:“赏他二十文钱,我们进村。”
二十文钱虽然不多,但足够买上半斗粟米,足够全家饱食一餐了。
徐璆小声吩咐道:“去,让他们不许喝酒,吃饱喝足之后,我们立刻出发。”
农夫已经看出眼前这老者来历不凡,恭敬的跪服在地上,答道:“我等乃是两个月前,自郯城而来,乃是方伯所置。村中有里正,亭长恰好也在,贵人可去村中接见。”
在锦袍汉子的引领下,古姜和吴征朝着徐璆跪拜行礼。
却没想到贵人来的速度也快,这会儿的功夫,就已经到古姜家门口了。
“不论州郡,唯税赋最重,其他都可宽容一二。尤其现在兵荒马乱,州郡养兵数万,没有钱粮,靠什么去养那些士卒?”
若是使君真的能安分守己,关心地方百姓,恢复生产桑农,自己倒是可以助他一臂之力。
古姜和吴征愣了愣,没想到府君居然连这等大事都不知道,不过他们也只敢心里想想,嘴上老老实实的把他们所知道的情况说了一遍。
吴征面前有四个菜,除了花生米外,竟然还有一小碟咸肉,这可是相当好的珍馐,再加上花生这种比肉也不逊色的硬菜,当真算得上一场好宴了。
最少也得是十几万石粮食,几百万钱的财货。
很快,徐璆一行人就吃饱喝足,然后浑然忘了刚才说要留宿的要求,留下整整八百钱,让古姜和吴征分给村民,然后就又掉头离开了。
不过刘备能够筹措物资,收拢难民屯田,往昔倒是小看了这个边郡武人了。
可惜的是,襄贲还在郯城的西边,中间还有条河流阻断,更别说这二三十里地根本毫无人烟了,消息哪有那么容易传递过来。
那时候,恐怕就是让这些农人为使君去死,也会有大把大把的人愿意吧。
虽然徐璆后来说了不许喝酒,可实际上众亲随和护卫的士族早就已经喝上了。这条命令最后也只是起到了让他们没有喝醉了的效果。
“参见府君!”
只剩下古姜和吴征后,两人面面相觑。
古姜和吴征赶忙自我介绍。
按理来说,古姜不该有这样的行为,就算拍马屁也轮不到他一个微末大小的里正。
可实际上这东西早在西汉就已经有了,只是种植起来比较麻烦,再加上产量的问题,在中国一直没有大规模种植罢了。
倒是没想到,明公的儿子竟也有此能,仿佛这是后继有人啊。
不过当时官府也留了个口子,允许他们攒钱赎买,只要出的起钱,就可以把土地转为私有。也正是这个口子,吸引了古姜这些并非走投无路的人也加入了民屯中。
进村之后,徐璆看见
村落干净整洁,道路上竟然没有粪便,墙角沟渠里还铺上了石灰粉。
“老古兄弟,你也无须太过担心,以我多年的经验,你只需要在收成的时候,组织好大家纳粮交税,其他事情,县里都不会太过苛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