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三贤献策(第2页)
刘封脸上露出一个神秘兮兮的笑容。
“父亲,孩儿在想,三位大贤的计划都非常诱人,也有很强的可行之处,不知可否有一个方案,能够尽取其利?”
毕竟和中原的大鳄们相比,江东此时真就是鱼塘。
刘备一直安静的坐在一旁,看着自己这个得意的儿子。
刘备压住激动的心绪,“那元龙之策呢?”
这就是老大、老二较劲,老三先死了的道理。
历史上最后公孙瓒灭亡,真就是他本人疯狂到找死的地步了,而不是袁绍真能打败他。
往往袁绍派往青州的官吏都不敢过河上任,实在是因为青州豪强屡次杀戮袁绍所遣之官,而袁绍却拿他们毫无办法。
袁绍这次损失可是相当惨重,最能打的鞠义军还损失过半,这可都是百战精锐。
不过这些都是好处,坏处自然也有。
这一封是建议刘备抓住机会,往西发展,可先行占据鲁国、沛国这两个郡国。
因为陈群和陈登的方案也有相当大的可取性。
打完之后,袁绍又开始犹豫起来了,竟然想要和公孙瓒议和,只能说袁绍对公孙瓒是真有阴影的。
历史上激战汉中的时候,刘备彻底上了头,曹军的强弓都射到他跟前了,也死活不肯后退。
袁术麾下头号牌面孙伯符,现在连刘繇的豪族联军都干不过,迟迟过不了长江,被困在江北厉阳养伤。
刘封记得很清楚,今年袁绍对公孙瓒的战绩可是相当难看。
到那时,刘繇若降,则最好,不降,则吞并之。
不把鲁国给拔除了,兖州对徐州就毫无战略主动可言了。
“南下方案则是难度最高,收益最大,得之可成问鼎之基业。”
撇开屡次遭到董卓军洗劫而受损严重的颍川郡不提,剩下的汝南是袁家的基本盘,即便派兵占领,也很难控制的住,梁国则是郭贡占据,其拥兵一万余众,又有刺史的名分,暂不可图。
尤其是鲁国,战略位置相当重要。
刘封继续分析道:“既如此,长文先生之策与子敬先生一策,其实并无根本矛盾,只是多出了一个曹兖州。如果父亲能稳住曹兖州,则大可同行两策。”
毕竟大半个冀州原来可是支持公孙瓒的,袁绍才是后来者。
不能不说,陈登的战略是非常有眼光的,也极具可行性。
一零四.二三三.二四三.一八四
在鲜于辅等人的帮助下,先大破公孙瓒,可结果却迟迟拿不下公孙瓒的根基,最终粮尽而退时,被公孙瓒追击大破,尽失辎重。
听到这话,刘备故作不快:“怎么,为父若是想你了,还得有事才能叫你过来看看?”
刘备兴趣顿时上来了,难道真像封儿所说的那般,三条策略竟可同时执行?
这画面太过美好,刘备之前可是连想都没敢想过的。
既然如此,不如和袁绍一起分了它,如此一来,孔融的北海一国也将会被徐州包围在中间,日后甚至可融为一体。
可现在是乱世,广陵士、民们最缺乏的是安全感。
孔子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句话从战略角度来说,也是相当正确的。
眼下青州无主,群雄并起,袁谭据平原、济南,田楷占乐安、齐国,孔融有北海,蔡振守东莱,皆是无能之辈。
这些利害关系,刘备也早已经明白了,在他看来,这些策略都很好,可惜只能三中选一。
放下陈登的帛书,刘封又拿起了另外一封。
刘备缓缓点头,这他也知道,所以他才会在陈登和鲁肃之间摇摆不定,做不出决定。否则的话,他早一边倒的支持陈登,北上青州了。
没有什么比人过半百,好容易创下一番事业,又后继有人更让一个父亲感到开心了。
到时候就算把刘备赶出了徐州,难道袁绍还能追到江东去灭了刘备?
放着江东的刘备在背后,曹操还能和袁绍决战吗?
这就是江东对徐州的重要性,有江东,则徐州安,无江东,则徐州危。
既然如此,只要能够稳住多出来的那个变数——曹操,那徐州南下和西扩两策略确实可以同时而行。
刘封笑了,这必然出自陈长文之手。
刘备南下虽然要直面袁术,可现在的情况已经变了。
至于陈国,有陈王刘宠和国相骆俊,此二人有勇有谋,又得陈国百姓之心,可为盟而不可图也。
鲁肃指出眼下是南下的最好时机,周围所有军阀都陷入泥潭而抽不出手,广陵目前没有太守,代理郡务的袁绥又不是一个性格刚强的人,其人虽然有才,也为政清廉明事,可他最大的弱
点就是过于谦弱,且不知兵。
当时陶谦实力达到巅峰,横跨三州八郡,表奏陈珪任沛国相。
第一封帛书,是陈元龙的手笔,他希望能够加强琅琊的兵力,往北发展。
鲁肃的判断非常准确,如果刘备没有江东这条退路,那袁绍、曹操甚至有可能先灭了刘备,再决一胜负,总好过打到一半被人偷袭。
陈登的判断是正确的,历史上袁绍在青州的统治算得上真实有效的,仅仅只有黄河以西的平原一郡,其他郡国名义上从属袁绍,却是豪强并起,各自盘踞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