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网文老大爷

第183章 礼遇袁使(第2页)

 辛评既然力劝郭嘉出仕徐州,那自然会想尽办法为他在刘备面前美誉一番。

 哪怕对方在徐州没能混出什么成就,好歹也是将来的一个可靠传声筒。

 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荀彧当时是投奔的韩馥,并非袁绍,因此他欠的情分是韩馥的,不是袁绍的。

 举个例子,众所周知,汉中之战里,法正立下了大功。

 若是像袁绍那样只知道招募人才,却不能用之,反而使得手下人各成派系,互相争斗。

 那这徐州不过是个缩小版的河北,又如何值得他郭嘉久留。

 可其实,整个汉中之战的计划,以及绕过阳平关,奇袭定军山等手笔,都是出自黄权。

 早在汉中之战前两年,黄权就力劝刘备北伐汉中。

 如果当时刘备听了,那么蜀汉不但能轻而易举的拿下汉中,更能够保住汉中的五六万户口,几十万口的人口,甚至还能直接干预到次年曹操和马超之间的关中之战。

 可刘备根本不听,表示黄权你说的很好,但我现在要休息。

 幸亏黄权和法正关系也很好,两年之后,法正拿着黄权的计划书再去找刘备,刘备立刻换了张嘴脸,对法正一通猛夸,当即决定兴兵北伐,去和已经占领了汉中、雍州一年了的曹操争夺汉中。

 可见刘备有多看人下菜。

 别看现在刘备很疼爱刘封,对刘封也是言听计从。

 但刘封其实很担心陈登对刘备的影响力。

 如果自己的意见和陈登意见相左,双方又非常坚持的时候,刘备会偏向哪一边,刘封虽然很有自信,但内心深处也还是有担忧存在的。

 现在又来个郭嘉,那刘封无疑可以让郭嘉来制衡陈登,用陈登来平衡郭嘉。

 那刘封就可以藏到背后,充当关键时刻一言九鼎的调停者了。

 至于刘备会不会和郭嘉一见投缘,刘封是相当自信的。

 一来有法正在前,二来还有曹操作证。

 本质上,刘备和曹操其实是很像的。

 如果不像,曹操也不会把自己汉征西将军的情怀投射到刘备的身上,从而产生代偿心理,各种拉拢恩赏对方了。

 曹操和郭嘉,刘备和法正,这两对几乎可以无缝切换,甚至曹操和刘备之间,也是惺惺相惜,如果不是因为乱世,两人本就是意气相投的好友了。

 “先生,请随我登车。”

 为了迎接郭嘉,刘封将自己的车驾都带了过来,也让郭嘉享受了一把出入同车的待遇。尤其是刘封还主动礼让郭嘉,这份恩遇更是让他深受触动。

 被刘封一整套礼贤下士的模版走完之后,郭嘉的心思也悄悄的改变了几分。或许也不一定要言听计从,只要能重视自己的建议,主公能合理取舍也是应该的。

 刘封和郭嘉在这宾至如归,前面刘备和辛评之间也是谈笑风生。

 刘备亲自为辛评驾车,这让后者受宠若惊。

 辛评很清楚刘备如今的实力,哪怕是袁绍亲来,想让刘备为他驾车也是自不量力。

 可刘备却为了自己这么做了,这让辛评大生明主之感。

 平心而论,辛评能和郭图结交,他本身其实也是很重视门楣家第的人。

 按照刘备的出身,其实是入不了辛评的眼界的。

 虽然不像郭图那般赤果果的表现出来,可辛评对于刘备最初虽不厌恶,但也不算有好感。

 哪怕刘备现在行情看涨,辛评依旧认为袁绍要比刘备强上许多。

 可这一刻,辛评却是动摇了。

 他跟袁绍相识多年了,昔日在大将军府上就是同僚,自然对袁绍的脾气很是了解。

 辛评很清楚袁绍的礼贤下士是装出来的,是演的,袁绍的本性其实是相当多疑且小器。

 可刘备给他的感觉截然不同,这完全是发自肺腑,让辛评感受到的是如沐春风,无微不至。

 袁绍的求贤若渴同刘备一比,那真是高下立判。

 车驾进了郯城之后,直接驶入州府。

 随后刘备带着众人与辛评一起登堂,其中也有赶上来的刘封和郭嘉。

 殿堂之上,刘备为辛评一一介绍堂中众人。

 越介绍,辛评越惊讶。

 尤其是看见荀攸之后,他更是险些惊出声来。

 荀攸他自然是认识的,荀攸的才干他更是自愧不如。

 辛评是知道陈群现在刘备麾下,可怎么也没想到什么时候刘备竟然连荀攸都招募到了。

 看来这次力劝郭嘉入仕徐州这步棋,是走对了。

 “不想昔日一别,今日能再见长文、公达。”

 辛评冲着陈群,荀攸拱了拱手:“看见故友安然无恙,评欣喜莫名。”

 陈群和荀攸一起笑着还礼:“辛叔远道而来,一路辛苦。”

 别看荀攸年纪大,可他辈分却小的很,得和陈群一起管辛评叫叔叔。

 辛评和陈群、荀攸叙过旧后,转首向刘备行礼,随后开口道:“评奉我主之命,远来徐州,是有几件事情想要询问刘使君的意见。”

 刘备脸色一整,缓缓点头:“不知本初兄是何事需要沟通?”

 辛评正色道:“公孙瓒公然残杀伯安公,可谓是人神共愤,北地士民百姓无不切齿,欲为刘公报仇雪恨。刘使君也是因此与公孙离心离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