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网文老大爷

第189章 东海王宴(第2页)

 其一乃是双方并非同路人,郑旺和郑家是从底层杀上来的,靠山是海贼。而王家、甘家则是诸侯王以及以及权贵们扶持起来的钱袋子,两边的后台都不是一路人,如何能谈到一起去?

 东汉朝廷并没有榷盐,理论上不应该有走私食盐一说。

 在郑旺来看,州府禁止他们煮盐,无非就是想培养新的盐商来代替他们,然后从中获利。

 “这些人的行动如同烛下飞蛾,可笑他们不但毫无自知,竟还想反抗州府,当真是夜郎自大,可笑至极。”

 自己则可以躲在后面伺机而动,就算最后不能吞并了王家、甘家的份额,但最少也能从对方身上撕下一大块肉来。

 “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海曲之后,琅琊王也把目光看向了朐县,想要在这里分上一杯羹。甘、王等盐豪们正愁背景不够硬,自然是和琅琊王一拍即合。”

 “刘珙也是因此被调来朐县,作为三方合作的中间人。同时也为朐县的盐豪们保驾护航。”

 刘封说完之后,悠悠的叹了一句:“接下来,就得看父亲那边的进展了。”

 刘封想的一点都不错。

 在刘珙把州府的命令顶了回去之后,身在郯城的刘备顿时也忙碌了起来。

 原先对刘备视若不见的东海王突然想起了宗室之情,王府郎中令饶至特地上门求见,邀请刘备前往王府赴宴。

 大汉制度,诸侯王以郡为国,每国设置国相一人,国傅一人。

 国相主外政事务,国傅主王府内事。

 不论国相还是国傅,皆是两千石高官,只是因为郡县制的愈发成熟,国傅的地位和实力越来越跟不上国相,已经被对方远远的抛在身后了。

 东海国的国相乃是徐璆,名为国相,实质上就是东海国的太守了。

 原先刺史时,国相和刺史还是敌体,刺史虽然位在国相之上,但也仅仅是因为刺史有对国相的监督权,也是靠着这一点钳制国相,实际上双方并非上下级关系。

 可州牧却是截然不同了,这可是朝廷正式制度性任命的国相、太守的上位官员。至于国傅,倒是按照制度,成天呆在王府里,退化成了一个大管家。

 徐璆作为东海国相,完全不需要去理会东海王,只需要对州牧刘备负责就行了。而以徐璆的名士做派,对于东海王刘祗的示好自然也是不假辞色。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东海王并没有找徐璆,而是直接找到了刘备。

 “刘使君入徐已近一年,殿下还未曾与使君相见,只因先前身体不适,不得方便。如今殿下身体好转,特此设下宴席,想要请使君于王府赴宴,还请使君万勿推辞。”

 听了饶至的话后,刘备一口答应了下来:“可,回去告诉殿下,备定当准时赴约。”

 饶至有些吃惊,他其实是做好了刘备推辞的打算的,却没想到对方竟然直接就答应了下来。

 不过这也算是个好事,至少他可以回去交差了。

 两日后,刘备前往东海王府赴宴。

 出乎刘备意料,东海王竟是个清瘦长者。

 整个东汉时期,徐州堪称天赐宝地。

 仅仅只有五个郡的徐州,却有四个封国,一个东汉第一太子,其余三个都是汉明帝的儿子。

 最厉害的地方在于,这四个藩国都有长寿之相。

 东汉皇室最为标志性的特征之一就是皇帝短命。

 光武帝活到六十三,就已经是东汉皇帝里寿命最长的一个了。

 整个东汉就是在皇帝壮年暴毙,幼童继位,大将军辅政,少年皇帝依靠太监诛杀大将军,然后壮年暴毙的循环里渡过的。

 这也难怪东汉皇帝会亲近宦官而疏远士人了。

 我被大将军欺负的时候,你们士人在干嘛?

 与皇室相对应的,徐州光东海王这一脉,光是承爵四十年以上的就有两个人,还都是壮年成王,寿数最少也在六七十岁。

 琅琊王那一脉比东海王更能活,还有在位五十四年的。

 而彭城王刘和,更是在位六十四年,都超过了光武帝的寿数。

 最优胜的还是下邳王一脉,刘意一口气活了整整九十岁,要不是碰上黄巾之乱,估计还能再活几年。

 因此,肥头大耳在徐州一脉宗室里还是比较少见的,毕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在这个年代,每一个都是绝症,而且死的特别快。

 这一次的宴请,刘祗对刘备可谓是相当礼遇,早早的就派了国傅万泽在王府门口相迎,而他本人则带着儿子刘琬、刘羡在内门处相迎。

 刘备面色沉静温和,礼数周到,丝毫没有半点跋扈之姿,倒是让王府一众官员很是认可。

 刘祗也悄悄松了口气,他其实也有些后悔没有趁早结交刘备,谁能想得到这厮竟如此本事,短短大半年,竟把个复杂残破的徐州整理的井井有条,还屡战屡胜,委实惊人。

 看见刘备之后,刘祗赶忙上前握住对方的手,一边说道:“听闻刘使君也是我汉家宗亲,往日不得相见,实是本王身体不适,还请刘使君莫要责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