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3章 苦难行军
随着《德高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墨迹干涸,德意志帝国最高统帅部的作战地图上,从波罗的海延伸到高加索的广阔东线,其标志终于从代表激烈交战的血红色,大面积地转变为代表已控制和稳固的深蓝色。
尽管莫斯科和伏尔加格勒城内仍有抵抗,德军还只是包围这两座大城市没有占领他们,但在战略层面上,这些抵抗已经无法影响大局。
东线战事对于德国而言,已经告一段落。
在柏林,牢林和他的将军们终于可以带着满意的心情审视当前的局面。
萨文科夫政权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其核心领土和绝大部分工业能力已被剥夺,残存势力狼狈东逃至乌拉尔山以东。
这个残破的政权,在可预见的长远未来绝无能力向西发动任何大规模的反攻。
等到他们勉强喘过气来能够向东发动进攻时,德国扶植的彼得格勒日丹诺夫政权,想必也已经利用俄国欧洲部分残存的工业基础和人力资源,“恢复得七七八八”,足以在德国民顾问和物资援助下,独自扛起在东线抵御萨文科夫的责任。
“俄罗斯人的事情,最终还是要由俄罗斯人自己去处理。”
这句在柏林高层流传的话语,清晰地表明了帝国未来的东线战略——扶植代理人与维持均势。
德军的主力,不可能也无必要永远陷在俄罗斯广袤的领土上。
于是,一道道命令柏林发出:在彻底肃清莫斯科和伏尔加格勒的抵抗后,中央和南方集团军群将继续向东进行一轮有限的战略追击,目标不是无限深入,而是夺取诸如坦波夫、萨拉托夫、乃至喀山等关键城市,为彼得格勒政权建立一个相对安全的战略缓冲区。
一旦这条防线建立,庞大的德军装甲集群、精锐的步兵师、以及那些耗费巨资打造的重炮群,将陆续撤离前线,通过尚且完好的铁路网,浩浩荡荡地调往西线。
在西线,与第三国际的僵持需要这些百战精锐去打破。
德军的处境是胜利者的从容与安逸。
他们有充足的燃油让坦克奔驰,有高效的铁路系统运输兵员和物资,有强大的空中力量遮蔽天空。
他们的士兵可以在相对安全的防线后休整,享受着从后方运来的充足补给,等待着下一个,或许也是最后一个主要战场的召唤。
然而与他们隔着一道道残破战线的东方,另一支军队的处境则如同坠入了冰冷的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