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3章 大帅之决断(第2页)
一个清朗急切的声音响起,正是少壮派的军官代表张志。
他年轻的脸庞因激动而泛红,他朗声反驳道:“正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俄国人如今是什么光景?萨文科夫困守乌拉尔,朝不保夕,其远东集团军正被源源不断抽血西调,此时的外东北几近不设防,此等机遇,百年罕有,岂能因噎废食?”
他走到巨大的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海参崴上:“至于南方。”
他脸上露出一丝不屑:“他们虽有心,却无力,其主力亦在抗日战场上与我军一样疲惫,且其内部派系林立,未必能在我军迅速北定外东北之前,形成有效威胁。”
“反之,若我等犹豫不决,待俄国局势稳定,或南京方面缓过气来,抢先与德国人接触,甚至自行北上,届时我等将追悔莫及。”
他转向吴佩孚,言辞恳切,带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激情:“大帅!自《瑷珲》、《北京》诸约以来,外东北外西北故土沦丧,乃我华夏儿女心头之痛!今日,历史将收复失地的重任与荣耀交予大帅之手,此乃天命所归!若能成功,大帅不仅是国家之干城,更是民族之英雄!天下民心,必如江河汇海,归于大帅麾下!届时整合内部,不过顺势而为之事耳!”
张志的话充满了理想与冒险精神,代表了军中少壮派渴望建功立业、光复国土的强烈愿望。
首席幕僚白坚武轻咳一声,吸引了众人的注意。
他须发已见斑白,声音缓慢而清晰:“志雄之言,壮怀激烈,令人感佩,驰誉之虑,老成谋国,亦是为团体根本计。”
他先各打五十大板,稳住场面。
“然...”
他看向吴佩孚:“大帅,此事之决断,关键在于‘势’与‘时’二字。”“观今日之势,俄国已呈瓦解之态,远东空虚,此乃外势在我,德国明确支持,此乃外援在我,国内民众,渴望雪耻,此乃民心在我,三者齐聚,此‘势’已成。”
“再论‘时’。”
他继续道:“俄国之虚弱,乃一时之象,欧洲战事终有尽时,无论德俄孰胜孰负,待其尘埃落定,远东必被重新关注,届时我等再想行动,恐难上加难,故,此时不动,更待何时?此‘时’已至。”
他最终亮明观点:“至于内部之忧,固然存在,但可以攻代守,以外促内。”
“大帅可亲率或派遣一支能战之师,以雷霆之势快速北上,造成既成事实,同时,在关内及东北,留下足够兵力,委任得力干将镇守,严密监控南方动向,以收复故土之大义名分,昭告天下,南京方面若敢轻举妄动,便是破坏抗战、分裂国家之罪人,民心舆论皆不容之,如此,外部拓展与内部维稳,或可兼顾。”
白坚武的策略,巧妙地将“攘外”与“安内”结合起来,以积极主动的北伐来压制内部潜在的风险,深合吴佩孚的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