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 绝对公平绝对不合理(第2页)

 生怕自己话没有说明白,李景隆紧跟着道:“宾贡科关系两朝,所以历朝历代对他国贡生参与科举都以持中之法处之。” 

 “为显天朝礼遇诸国,会试榜单当有他国士子。” 

 “也为彰显我朝文教鼎盛,殿试前三甲必为我朝士子。” 

 “所以此次....” 

 说着,李景隆偷偷瞄了朱标一眼,便也没有继续往下说。 

 此事本就是约定俗成,甚至都不需

请奏朱标,或者说也不该请奏朱标。 

 他们几人按照先前的法子办了便是。 

 只不过和徐允恭几人商议过后,李景隆等人还是决定请朱标明示。 

 毕竟朱标不同于其他帝王,没准在朱标心中,对那所谓的持中之法深恶痛绝也不一定。′e~z/小-税_徃* _芜′错\内.容! 

 而听李景隆说完,朱标也大致明白了过来。 

 虽说此事有些徇私之意,可徇的却非两人情谊之私。 

 此事却也是关系到大明与诸国之间的联系。 

 而且朱标也大致听明白了,恐怕在诸国看来,最后他国士子在科举榜单上的名次,便是大明对其他诸国的态度。 

 若是有哪个国家的士子未入科举榜单,没准他们本国不会认为是本国学子的学问不够,会以为大明对他们一国的态度不是很好。 

 简单思量过后,朱标用力摩挲手中玉牌,首接说道。 

 “他国士子来我朝参与科举,乃是以我朝文教鼎盛,欲与心中的天朝士子同台比试,探究自己的学问。” 

 “这些个士子多半不知两国关系还会影响他们的名次。” 

 “倘若我朝当真以睦好邻国,左右他国使臣名次,或抬高或打压,皆为失信。” 

 “失信于他国士子,将来可还有他国士子以参与我朝科举为荣?” 

 “陛下圣明!” 

 即便听到朱标意思明确,态度坚决。 

 可冯诚还是上前一步,出声说道:“只是陛下,倘若仅因学问取仕,若科举头甲乃是他国士子,我朝或许会失了颜面。” 

 “若是三甲皆为他国士子,连同我朝士子以及朝廷,都将受到他国嗤笑。” 

 “而且若是榜单没有他国士子,保不齐被他国诟病我朝徇私。” 

 “朕明白!” 

 朱标眸光矍铄,正色出声。 

 “科举乃我朝取仕之道,断不能因朝廷与他国关系,徇私枉法。” 

 “朕也清楚无论最后结果如何,别有用心者都要诟病一番,可我朝只求问心无愧即可!” 

 唐宋,甚至元朝在宾贡科上采用持中之法。 

 这点朱标也能理解。 

 甚至若大明不似眼前这般强盛,没准朱标也会借宾贡持中,交好邻国。 

 只不过! 

 当今大明不需要如此。 

 只要科举公正,即便有一两个国家出言诋毁,却也阻挡不了其他国家的士子前往大明。 

 至于冯诚方才所言。 

 诚然! 

 倘若前三甲都被他国士子包揽,饶是朱标也觉脸上无光,也觉失了面子。 

 然而若是能以此激发大明士子的好学之心,丧失些许颜面,朱标也认为值得。 

 “此事朕意己决。” 

 “无论我朝学子亦或是他国士子,寒窗苦读数年,求的便是一个公平。” 

 “我朝廷能与诸国交恶,却不可丧失公信,与天下士子背道而驰。” 

 “陛下圣明!” 

 “陛下圣明~” 

 在李景隆几人拱手称颂的同时,朱标目光不经意落在一旁静默不语的老朱身上。 

 而老朱听朱标说完也是微微颔首,并未有不满之色。 

 自家儿子自己了解。 

 老朱也清楚朱标并非偏执到不顾左右,只求表面公平的理想主义。 

 朱标既能有此决意,想来也是权衡左右过后,认为大明以实力不因科举讨好、或交恶诸国。 

 而且老朱一开始的打算,可与朱标相同。 

 “九江!” 

 听到老朱随意出声,李景隆顺势上前,冲朱标继续说道。 

 “陛下,微臣还有一事也是关系科举。” 

 “几年来我朝先后征讨北元、高丽、吕宋、倭国,并收土地。” 

 “北元自不必说,其民不通文试,他们也压根不打算参与科举。” 

 “倭国尽屠,即便唐宋之时多有倭国使臣参与朝廷科举,如今倭国寸草不生,却也不能。”